1947年,在经历了东北我军夏季攻势后,陈诚接替了熊式辉和杜聿明的职务,成为所谓的东北行辕主任,并将原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并入东北行辕,实施统一指挥。陈诚上任后,立即采取了一项重大措施,着手整编东北的国民党军队。为了增强战力,除了从关内调派一批新部队外,陈诚还将原来收编的伪满军和警部队改组为正规的保安部队,并赋予他们暂编师的番号。
这些暂编师共有十多个,随后被分配到不同的军队中,同时陈诚还从老部队中抽调了一些主力师,与这些暂编师合并,组成了新的军级单位。经过这一番整编后,东北的国民党军队总共有14个军(其中包括第207师),兵力达到50万人以上。从表面上看,军级作战单位增加,兵力得到了恢复,但实际上,新旧部队的混编使得一些原本精锐的主力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因此,这一举措也常被认为是一次失误。 例如,新1军抽出了其最为强大的主力师——新编第38师,然后再加上暂编第56师和暂编第61师,整编成了新编第7军。虽然新38师的战斗力相对较强,但其他两支暂编师的战斗力较弱。郑洞国在回忆录中提到,暂56师的前身是伪满铁石部队,虽然通过空运从关内调入东北,但战斗表现屡次败北。改编为暂56师后,虽然人数超过7000,但战斗力十分薄弱。而暂61师则由地方队伍改编而成,经过一定训练后,人数也有7000多,但战斗力也远不及新38师。由此可见,所谓的“王牌军”新7军,实际上只有新38师具备一定的战斗力,其他两支部队不过是空有其名。 根据郑洞国的回忆,新38师当时的兵力大约为12000人,军直属队则有4000人,因此新7军总兵力大约为30000人。这一数据与长春新7军投诚时的数据相差无几。当时投诚的正规军兵力为32000人左右,但其中还包括了第1兵团部及直属部队,以及一些伤病员。因此,新7军投诚时,还交出了8门榴弹炮和9门山炮。 其中提到的8门榴弹炮比较容易解释,因为新1军的美式105毫米榴弹炮营后来转交给了新7军,其中1个连的4门配属给了第60军,后来在吉林撤退时丢失;而新7军本部则保留了另外2个连的8门榴弹炮,因此投诚时便上缴了这8门。至于9门山炮,情况就较为复杂了。按照常理,一个军队的步兵师应配备相应数量的山炮,但新7军的三个步兵师居然只有9门山炮。这并不是因为缺乏山炮,而是因为在1948年初,东北国民党军曾进行过一次火炮数量统计,结果新7军的暂编部队并没有配备师属炮兵营和山炮。由此可以推断,这两个暂编师在编成时就没有山炮,而且直到长春解放前,东北国民党军也没有为其补充山炮。 更值得注意的是,新编第38师在当时的统计中也仅有9门山炮,而9门炮并不足以组成一个完整的山炮营。新38师巅峰时期曾有2个山炮营,但后来只剩下1个。标准的美式山炮营应配备12门山炮,但新38师的损失极为惨重,连师属炮营也损失了3门山炮。然而,尽管新38师是相对精锐的部队,甚至它也未能及时补充战损的山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1947年,东北国民党军的火炮损失极为严重,光是山炮的损失就达到了93门,相当于损失了接近8个山炮营。新1军就损失了17门山炮,占当时全军山炮总数的三分之一。 由于战斗损失过大,加上后勤补给的困难,国府无法迅速补充部队的建制。许多部队不得不通过使用过时的九二式步兵炮或直接空缺来应对损失。因此,到了1948年10月,新7军的山炮配置依然没有得到补充,这一情况反映了当时东北战局中的严峻局面,也让我们看到了一线部队的苦难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