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连载47
尽管“暨艳案”是东吴中期政治斗争的一个开端,但它并未受到广泛关注。即使有些人听说过这个事件,他们大多数只能对其表面做出解释,认为暨艳是个刚正不阿的官员,因为不愿与腐败的官僚妥协,最终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而孙权为了妥协他们,不得不将暨艳当作牺牲品。但实际上,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如果仅仅将暨艳看作一个不愿向恶势力低头的勇士,那么他的结局似乎暗示着孙权对于政局的控制力不强,文官和武将几乎都站在同一阵线,朝政已经腐化。然而,这与事实并不吻合。作为一个新兴的政权,东吴不可能在黄武初年就已经开始腐败,且孙权的平衡术十分高明,局面远没有失控。实际上,暨艳的行动不仅仅代表了他个人的立场,更揭示了背后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政治争斗的序幕早已拉开。
要理解暨艳案,首先必须提到两年前的丞相之争。孙权在成为吴王后,任命了东吴的第一任丞相,而这个人选一公布便让人感到震惊——丞相竟然是孙邵。这个决定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因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丞相之职应当是由张昭担任。
张昭不仅是资历深厚的元老,且在孙策时代便开始效力,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风雨。孙权继位初期,张昭与周瑜一起帮助孙权稳定局势,在孙权出征平叛时,他镇守后方,功劳显赫。而孙邵则履历平平,最初是孔融手下的功曹,之后加入刘繇阵营,刘繇被孙策打败后,他便转投孙家,担任孙权的车骑将军府长史。如此一个长期默默无闻的人,竟然被提拔为丞相,取代了众望所归的张昭,这实在难以理解。
然而,孙权绝不是无的放矢。他认为张昭不适合担任丞相,原因有很多。首先,孙权希望丞相能够听命于自己,但张昭刚直的性格和直言不讳的态度让孙权无法忍受。其次,张昭与孙权的旧怨不容忽视。孙策遇刺后,张昭支持孙翊,并在赤壁之战前曾主张降曹,孙权对他的这些行为心有成见,至此,孙权与张昭的关系已变得非常微妙。
最关键的是,孙权对江东大族的制约。虽然张昭出自淮泗,但他与江东士族有着深厚的联系,思想和阶级上与江东士族高度契合。张昭逐渐与江东士族结成同盟,提出反对孙权过于严苛的刑罚,并批评孙权崇尚法术的治国理念。孙权意识到,若张昭成为丞相,江东士族的力量将愈发强大,威胁到他的统治。因此,孙权不得不任命孙邵作为丞相,以制衡江东士族的势力。
孙邵的提拔是孙权对江东大族的回应。孙邵作为江北士人,长期没有与江东士族结下深厚关系,这使得他成为与江东士族对抗的合适人选。尽管孙邵的履历并不显赫,但他的背景使得孙权能够利用他来对抗日益强大的江东士族。
然而,江东士族并没有甘心失败,他们很快开始反击,张温作为孙邵的主要对手,被推上了前台。张温出仕后迅速升迁,背后有江东士族的强力支持。为了打击孙邵,张温与暨艳等人联合行动,他们的目标是清除孙邵这一障碍。
暨艳,来自吴郡的一个并不显赫的家族,曾因站队错误在孙策时代受到打压,这使得他的仕途并不顺利。然而,张温看中了他的性格和对政治改革的渴望,决定利用他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暨艳在担任职务后,开始整顿郎署,严格筛选不称职的官员。他的这一行动本意是为了净化朝政,剔除腐败分子,然而却与孙权的政治理念相冲突。
孙权一方面需要通过不拘贵贱的用人政策来吸引人才,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赖江东大族的支持来稳固政权。对此,孙权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对贪污腐化的官员往往采取不问责的态度。而暨艳的整顿措施则与这一政策相悖,这让孙权感到不满。孙权始终不希望政治清流过于激烈,最终,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将暨艳推下了政治舞台。
在此后的政治斗争中,张温和暨艳的对手——江东士族,最终以孙权的支持取得了胜利。孙邵虽得以复职,但并未能够改变江东士族的崛起,而孙权对于他们的容忍也逐渐演变为合作。与此同时,孙邵最终去世,而孙权则继续与江东大族深化合作,江东士族的势力在东吴政权中越来越强大,最终对东吴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暨艳的失败不仅仅是他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孙权政治斗争的一部分。通过暨艳案,我们可以看到孙权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巧妙地平衡各方势力,最终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但也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不少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