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志士汇集的英雄之城,殷启辉、许金元、汪伯乐等视死如归的先烈,为救亡图存甘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中国共产党人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这也是一座烽火淬炼的革命之城,全国唯一以“五卅运动”命名的道路——五卅路,见证了城市的革命历史,承载着人民的革命精神。
这更是一座星火传承的信仰之城,涌现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5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1人,全省“最美拥军人物”3人,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军政军民团结氛围空前浓厚。
时代潮涌、奔流不息,孕育出一座有着“军爱民、民拥军”深厚情结的双拥城市——苏州。如今,这片红色热土上再次留下鲜明印记。
4月23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在北京召开。苏州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苏州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并首次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县)“满堂红”。
7月22日,江苏省双拥工作会议召开,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精神,持续推动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保障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作为沙家浜精神的发源地,苏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对双拥工作的部署要求,以“崇军守护”行动为抓手,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实现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良性互动、同频共振,形成党政齐心、军地合力的工作格局,开创“福气苏州,崇军之城”的生动局面,绘就一幅幅动人的双拥画卷,奏响一曲曲暖心的双拥赞歌。
关怀备至才能“兵”至如归
“感觉苏州真把退役军人放心上了。”近日,网友“田海”在社交平台分享苏州旅游经历,提到持退役军人优待证可免费乘公交、地铁,且享受园林及景点的免费门票。面对“外地证件是否可用?”的提问,他给予肯定答复,还不忘推介苏州:“欢迎各地朋友来苏州玩。”
一张小小的红色证件,瞄准的是退役军人的实际需求,承载的是对全体官兵的认可和尊重,彰显的是崇军爱军和致敬英雄的城市气质。
在对退役军人实施各项优待政策方面,苏州始终走在前列。早在2023年3月,苏州就发布重磅拥军政策,全国范围内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优待证》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遗属优待证》的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可在苏州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及免费游览76个景区。
2024年5月28日,优待服务再升级。无需开通任何功能、无需等待人工查验,可直接刷优待证实体卡免费乘坐苏州地铁,享受便捷出行体验;优待景点数量拓展至91个。
如今,凭借相关证件,不仅可以免费游玩,还能享受餐饮优惠。中午饭点,苏州高新区狮山横塘街道馨泰社区“拥军食堂”内,红烧鱼、红烧肉、清炒时蔬、紫菜蛋花汤等菜式香气扑鼻。所有持退役军人优待证或三属优待证的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以及持有军(警)官证、军士证、义务兵证等有效证件的现役军人,在该食堂可享受九折优惠。“实惠又好吃,还有爱心座位和优先就餐服务,太贴心了。”一位来苏州出差的浙江老兵有感而发。
“我们给予退役军人的关怀,是实实在在的、真情实意的,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更多退役军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感受苏州的发展变化。”苏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马景亮表示。
6月27日上午,姑苏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召开退役士兵返乡座谈会暨跟班学习部署会,热烈欢迎14名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光荣返乡。随着又一批退役士兵荣归故里,苏州各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始行动起来,开展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对接服务相关活动。
做好退役军人的接收安置工作,助力其顺利实现角色转变是一项重要工作。苏州通过积分选岗、优先选调等方式安置转业军官,并在省内率先开辟军队文职人员落户“绿色通道”,鼓励他们尽快适应和融入新岗位。同时,建立“苏州大学退役军人事务培训学院”和“苏州市退役军人网络招聘”平台,提升退役军人专业能力,解决就业问题。
苏州不仅在工作上给予退役军人关怀,在生活中也提供不少帮助。28个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项目,募集1940余万元关爱基金,为2400余人次大病重病退役军人提供医疗保险救助。这是全社会共同参与拥军的生动实践,众人拾柴火焰高,汇聚起强大的崇军力量,让退役军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支持。
从日常关怀到风险抵御,商业保险优待服务机制为退役军人的健康撑起了一把“保护伞”。苏州投入537万元为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购买团体意外及重疾险,投入122万元为1万名重点优抚对象购买个人医疗险。
“崇军康养”三级服务体系更是苏州的一大亮点。走进苏州园区唯亭街道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退伍军人特色服务专区内设有20个房间、40张床位,配置个性化的适老床型和适老家具,还在软装布置上突出军旅特色风格。园区积极探索“崇军康养”服务体系,让每一位入住的退役军人能真切感受到专属尊重与悉心照料。
目前,苏州挂牌16家优待定点医院、25家退役军人康养中心,为退役军人提供从社区到专业机构的康养服务。同时,与150多家律师事务所合作,年均为退役军人提供1000余件次法律咨询和外出跑办服务。
生活上的照顾,健康上的呵护,法律上的支持,苏州在崇军优抚工作中,不断拓展内涵,实现了对退役军人多层次、多角度的关怀。
完善机制让温暖直达心灵
“双拥之花”在诗意盎然的江南绽放得愈发绚烂,“事合、人合、心合、力合”的一体化双拥工作组织领导体系成效显著。
苏州坚持党委对新时代双拥工作的统一领导,健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共同担任第一组长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制度,落实双重领导、党委议军、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双拥专题会议和走访慰问制度,坚持双拥工作“四到位、五纳入、六率先”,统筹资源配置,协调事项落实,推动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共进。
炎炎夏日,昆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领导,带领“鹿小军”志愿者服务队队员代表,深入同丰社区、樾城社区,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以实际行动彰显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干部职工的担当与奉献。
走进张家港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服务窗口、休息区、荣誉墙等场景布局在站内,军旅元素随处可见。这是张家港建成的全省首个县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为退役军人提供政策咨询、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等服务,切实解决他们的诉求。
在太仓市电站村双拥国防主题园,新接收的歼-7B飞机等退役装备成了孩子们热衷的“打卡地标”,寓教于乐中双拥的种子悄悄萌发。
“八连冠”“满堂红”的背后,是苏州开创了“市县同创、全域推进”的生动局面,各部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市县一体、合力共创,形成了“苏州现象”,创造了“苏州经验”。4年来,苏州投入双拥经费逾亿元,军地互办实事469件。
退役军人在哪里,阵地触角就延伸到哪里。苏州现有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2152家,另有社区(村)拥军优属服务站、基层服务平台近1500个,双拥服务组织超5000个,从事拥军优属活动的志愿者超5万人。依托阵地建设和队伍组织,苏州常态化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年均常态化联系走访慰问退役军人10余万人次,及时帮扶困难退役军人5000余人次。
“太谢谢车队了,解决了我看病难的问题。”家住太仓浮桥镇的残疾军人顾师傅每周要去医院进行血液透析,以前因为赶时间,每次都无法做完全程治疗。“太仓市兵哥哥志愿者服务车队”锚定老兵出行就医难题,在优抚对象就医免费接送基础上,拓展困病老兵“点对点”免费接送,每年服务里程超10万公里。
“城舰共建”是苏州双拥工作的一个鲜明特色。苏州联合7艘城市命名战舰开展结对共建,多方位参与共建舰队文化建设和舰上后勤保障,全力支持苏州舰执行第41批亚丁湾护航任务和大项战备军演任务,实现城市与战舰共建全覆盖。
此外,苏州全力打造“城连共建”示范工程,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仅用一个月时间完成驻藏边防部队3500平方米高标准营房建设;持续开展“情系边海防”活动,4年来共慰问苏州籍边海防官兵(家庭)268批次。积极响应军队定点帮扶脱贫攻坚任务,投入资金454万元助力云南怒江、甘肃临夏两地驻军帮助驻地脱贫攻坚。
苏州在推动拥军支边工作迈出坚实步伐的同时,还积极助力驻苏部队练兵备战。投入3500余万元用于部队营区环境、配套设施、基础工程等建设;投入3000万元新建军事运输投送通道;投入近1亿元对苏州军分区民兵训练基地提档升级。
拥军支前保障能力强不强,提升军供站保障质效是关键。苏州军供站时刻紧贴部队实战化需求,全面优化军供保障水平,以保障基地为依托,构建“医、食、住、行”综合服务平台;打通“铁、公、水、空”立体交通线,提供全域化保障,为凝聚部队战斗力蓄势赋能。
军民鱼水情共育“双拥繁花”
“绿波不尽尘难染,芦苇深处浮人家”。1939年36位伤病员在常熟市沙家浜镇养伤,当地群众为保护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谱写了军民团结的感人篇章。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苏州这片红色热土,依旧掩不住浓浓的鱼水深情。
常熟市梅李镇,徐阿婆的菜园里,青翠的时令蔬菜刚采摘完毕。30年来,这位老人坚持每周为驻军送菜,累计送出瓜果蔬菜超20吨。“孩子们保家卫国,我别的做不了,就让他们吃口新鲜菜。”老人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人民的拥军情怀。
在苏州,像徐阿婆这样的“民间拥军大使”比比皆是。“人民”二字,重逾千钧,他们把最深厚的爱戴献给军人,军人也将最真挚的关怀回馈人民。
5月8日上午,相城区元和街道水漾花城社区旁河道,一名女子不慎落水。退役军人李江峰果断跳入河中营救。水务部门船只到达后,成功救起女子,全程用时16分钟。“我是一名退役军人,本身就会游泳,看到有人落水了,一定要下去救人的。”李江峰坚定地说。
这样感人的故事正在这座城市不断上演。从6月13日配型成功,到21日入院捐髓,吴江退役军人陆涛用8天时间,为血液病小患者点亮生命曙光。陆涛是吴江一家企业的电气运行值班员,自2018年了解到中华骨髓库的意义后,他毫不犹豫地加入。此后,他坚持献血小板,目前已献过1次全血、9次血小板。
一幕幕军民鱼水情深的画面,成为新时代“军爱民、民拥军”的生动注脚。苏州军分区、驻苏各部队和武警支队始终情系地方发展,驻守一方、稳定一方、造福一方,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亲人,在出色完成使命任务的同时,在抢险救灾、防抗台风、文明创建、捐资助学、国防教育、乡村振兴等任务中勇挑重担,展现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良好形象。据统计,苏州组建退役军人关爱帮扶、应急救援等志愿服务队2180余支,招募2.1万余人,累计开展活动130万余小时,服务广大群众13万余人次。
红色教育资源是军地共同成长进步的“精神食粮”。苏州用心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军营,年均完成135所学校、17万余名学生军训任务,通过“零距离”体验激发青少年爱国拥军热情。
从“太湖畔·冲山之围”到“穹窿山·国防展示馆”,吴中区打造了一条“流动”的双拥精品线路,以革命战斗发生地、先烈牺牲地、军民双拥共建地、红色文化传承地等为基本点,串起一条红色基因传承线路。通过“老英雄”口述战斗史、“老战士”讲新中国史等活动,发挥“红领巾”讲解员、“最美退役军人”讲解员的作用,培养了一支红色宣传队伍。
双拥工作,是一场军政军民的“双向奔赴”,在这趟“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旅途上,还活跃着广大退役军人的身影。
基层治理、应急抢险、乡村振兴、生态保护、防灾减灾、重大活动保障……穿上军装,他们是苦练本领、保家卫国的战士;戎装褪去,他们是初心不改、本色依旧的老兵。苏州退役军人用一次次的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勾勒出浓浓的军民鱼水深情。
一件件崇军拥军暖心事、一个个情系双拥热心人,处处体现率先、凸显品牌、展现亮点,让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优良传统在“福气之城”苏州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本版撰稿 徐衡
(苏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