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上世纪数十万中国人移民日本,如今想回家却被拒门外,什么原因
迪丽瓦拉
2025-09-26 13:31:53
0

前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如日中天,成了无数中国人眼中的“黄金国”,数十万人揣着梦想奔赴而去,只为换一本日本护照。

现在当他们再看时,发现中国早已今时不同往日,曾经熟悉的一切变得陌生而繁华,大批日籍华人开始想回家。

中国还会接纳他们吗?

踏入了时代的缝隙

今天的年轻人,可能很难想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是什么模样。家里那台黑白电视要拍几下才出图像,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就是一户人家最贵重的财产。

而那时的日本,是另一个次元。

它是报纸上一张张印着现代化厨房的画片,是亲戚从国外带回来的、能揣在兜里放音乐的松下随身听。它不只是意味着一个月能挣到国内一年的钱,更代表着一种干净、先进、富足、文明的生活。

日本,就像一块磁力无穷的巨石,牢牢吸住了那一代躁动不安的心,于是他们走了。

有的是名牌大学毕业生,觉得国内的池子太浅,养不住自己的大鱼。有的是嗅觉灵敏的生意人,想去淘换第一桶金。但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农民,他们被日本电视剧里那种光鲜亮丽的生活晃晕了眼。

他们觉得,哪怕去餐厅刷盘子,去工厂拧螺丝,只要能留下来,拿到永住,甚至换一本盖着樱花印的护照,就是鲤鱼跳了龙门。这是一场豪赌,赌注是自己的后半生,赢了,就此岸阔天高

可梦,总有被现实的闹钟吵醒的一天。当日本经济的泡沫被戳破,曾经遍地黄金的岛国,一夜间寒风凛冽。

他们这才尝到,异乡的饭,有多冷。原以为凭着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总能闯出一片天。可现实是,你被罩在一个看不见的玻璃罩子里。你日语说得再地道,工作再拼命,头顶上那层透明的天花板,你永远也撞不破

升职加薪的好事,总绕着你走。核心的项目和圈子,你永远是那个“外人”。那种客气又疏离的礼貌,像冬天的空气,无处不在,又让你从骨子里感到寒冷。

他们在东京贷款买下一套三十平米的“鸽子笼”,每月要还的钱,放在当年的北京上海,足够全家过上滋润的日子。他们把自己活成了一颗精准的螺丝钉,在通勤电车和便利店冷饭团之间,日复一日地消磨着生命。

病倒在异乡的床上,才发现邻居住了十年,也只是见面鞠躬的关系。当初那本无比珍贵的日本护照,此刻更像一道无形的屏障,把你和故乡热气腾腾的烟火气,彻底隔绝开来。

中国快速崛起

最让人五味杂陈的是,就在他们咬着牙,在异国他乡苦苦支撑的时候,他们当初拼了命要离开的故土,正以一种他们无法理解的速度,疯狂向前冲。

这种错位感,像一记响亮的耳光。

当他们还在为日本几十年不变的街道和永远准点的电车感慨时,老家那个十八线小县城,已经通了高铁。村口卖菜的大妈,掏出手机扫码收款比谁都溜。

当他们还在为日本复杂的垃圾分类规定而头疼时,国内的朋友们,已经习惯了动动手指,外卖、快递、生鲜半小时内送上门的生活。

电话里,亲戚朋友聊的是上市、风投、互联网风口。这些词,对早已习惯了日本“慢生活”的他们来说,新鲜,刺耳,甚至有点听不懂了。

他们猛然发现,自己当年拼命追寻的“未来”,竟然就在自己转身离开的地方。中国,从一个需要仰望日本的学生,不知不觉间,长成了让世界都无法忽视的巨人。

这股历史的“加速度”,把他们甩在了身后。悔恨和不甘,像潮水一样涌上心头。

国籍是张单程票,再想回头已是万水千山,他们想回来,搭上祖国这趟快车。然而,回家的路,远比离家时要难得多。

因为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这条冰冷的规定,意味着在他们宣誓加入日本国籍的那一刻,那本熟悉的枣红色护照,就已经自动作废,他们不再是中国人。

想重新拿回中国国籍?门槛高得像一座山。要么,你是为国做出重大贡献的顶尖科学家。要么,你是能带来巨额投资和税收的企业家。再或者,你是中国公民的近亲属,并且在国内连续住满五年。

这些条件,对当年那些为了多挣点钱养家糊口的普通人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他们当初始料未及,那张薄薄的纸,竟是一份无法撤销的契约,斩断了他们与故土最根本的联结。

更折磨人的,是身份认同的撕裂。网上,关于他们想回流的争议,从未停过。有人同情,觉得时代弄人。但更多的是冰冷的质问:“国家穷的时候你跑了,现在国家富了,你想回来摘桃子了?”

这种审视,让他们腹背受敌。在日本,他们是“中国人”。回到中国,他们又成了拿着外国护照,需要被“考验”的“日籍华人”。

他们被卡在了两个世界的夹缝里,动弹不得。在日本出生长大的孩子,一口流利的日语,思维方式也和日本人无异。但他们的黄皮肤黑眼睛,时刻提醒着周围的人:你不是我们中的一员。他们融不进真正的日本主流社会。

可让他们回到父母口中的“故乡”,他们又感到无比的陌生和恐惧。这里的一切,对他们来说,才是真正的“异国他乡”。

而那些上了年纪的第一代移民,落叶归根是他们心中最后的执念。可即便回来了,也像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外宾”。语言有了障碍,习惯早已“日化”,连用手机打车都要学半天。他们与这个火热的社会,格格不入。

家,到底在哪儿呢?

结语

那本曾被视为荣耀的护照,如今更像一张无形的判决书,宣判了他们的后半生:故乡是回不去的远方,异乡是融不进的日常。

窗外是东京的夜,手机里是故乡的街。他们在两个世界里,都成了没有家的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它... 早在2200多年前,秦国开始崛起,意图吞并其他六个国家,壮大自己的力量,实现统一大业。可是,那时并非...
原创 五... 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这几位英雄,早在《三国志》中就被誉为曹魏的支柱,...
原创 曹... 在三国时期,曹魏有一位将军,他的名字虽然并不常被提起,但他却以从未败过的战绩闻名四方。他的作战能力几...
原创 满... 在清朝的末期,国家面临的内外压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外部,西方列强不断觊觎中国的财富,想方设法从大...
原创 慈...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兴衰承载着许多民族的记忆。在晚清时期,国家在外部势力的不断侵扰...
原创 美... 大家好,我是「鉴古知今阁」阁主!千年历史烟云总在时光中留下斑驳印记,你是否常被史书里的宏大叙事吸引,...
原创 美... 美国的霸权困境:战略收缩与中国的崛起 美国,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超级大国,如今正身处前所未有的战略困...
原创 胡... 进入战犯管理所后,黄维和他的第十二兵团部将们迎面碰上了,然而面对这些来自各方的部队领导,他的境况并不...
原创 张... “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张飞的这一声怒吼,曾震碎当阳桥下的流水,喝退曹操百万雄兵。 ...
历代帝王通宝:穿越时空的货币华... # 历代帝王通宝:穿越时空的货币华章 货币,作为一个时代经济、文化与政治的缩影,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记忆...
抗战影像记忆|东渡黄河第一战 1937年9月25日凌晨,萧瑟秋风劲吹,瓢泼大雨倾泻而下。秋雨之中,八路军115师官兵在泥泞的山路上...
郑达威:“司马光砸缸”的版本源... 一、研究缘起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个故事始于北宋年间,之后代代相传,横跨千年。尤其是...
原创 三... 三国时期涌现了许多天才少年,他们中有的口才出众,能言善辩;有的从小聪明,智计过人,个个都在这个乱世中...
原创 左... 在抗日战争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献出了生命。其中,左权的牺牲是个让人扼腕叹息的...
原创 日... 张作霖,这位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阀,无疑是中国东北的“王者”。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到逐渐崛起成...
原创 让... 都城,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直是国家命运的关键所在。因此,决定迁都或定都是一项牵一发而动...
原创 庞... 据说在四大名著中,唯有关羽是唯一一个出现在其中的古代名将,至于这一说法是否准确,笔者无从确认。然而,...
原创 看... 1949年,随着辽沈战役的胜利,蒋介石终于意识到自己昔日一统中国的梦想已经彻底破灭,尽管如此,他依然...
第二届拉美汉学家大会在智利开幕 新华社圣地亚哥7月31日电(记者朱雨博)第二届拉美汉学家大会7月31日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拉开帷幕。大...
原创 赵... 永乐年间,赵辉,一个普通的大门守卫,凭借一份意外的机遇,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迎来了富贵荣华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