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日本的茨城县,坐落着一座与众不同的墓地,墓主是一位来自中国的杰出儒生。他的后代在扫墓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引起了德川家族后人的关注,随同而来的还有他们对这位墓主的肃然起敬。那么,这位埋葬在此处的人究竟是谁呢? 时间回到1644年,这一年标志着明朝的覆灭。当消息传至时,朱之瑜正于自己的书房中专心读着《春秋》。自小耳濡目染于此书的礼义和忠信,他对文字背诵已是驾轻就熟。书本轻轻合上,他抬头望向窗外,久久沉默,思绪万千。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朝代的更替,而是外族顽固地入侵中原,整个世界都已颠覆。 朱之瑜出生于浙江余姚的一个书香世家,聪明绝顶,自幼对经史百家有着深入的理解。十八岁时,他已然考中秀才,然而在二十三岁时,他才终于参加中举,成为家族的骄傲和乡里的期盼。打从心里,他立志要入朝为官,竭尽全力为百姓谋福利,开创自己的事业。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对他开了个玩笑,数次参加科举都未能中进士,他不得不止步于家乡处理地方事务,但内心中的信念促使他从未放弃。他觉得,只要大明的旗帜在飘扬,总有一天机会会降临。他的这份信念在崇祯十七年那场巨变之际彻底破灭。 当清军入关,崇祯帝选择自缢身亡,对于很多人而言,这是接受现实的时刻,顺应新主的变迁。但对于朱之瑜来说,这一切意味着自己对国家和先辈的背叛。他无法轻易接受这样的现实,决心不剃发、不降清,甚至激励家人一起奋起反抗满清的统治。这一选择,注定是充满了危险与艰辛。 起初,他与乡邻联手,发起抗清行动,但面对清军的屠戮,这些努力却无济于事。他只能躲藏在山林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昔日的朋友与亲人一个个被捕或被杀,使他的心灵疲惫不堪,最终领悟到一个残酷的真理:靠武力无法改变已成定局的历史。他对自己说:“既不妨才仕清,也不能白白送命,我必须为明朝留下点什么。” 于是,他选择东渡日本,一心希望能在异国他乡找到依托。听闻日本的德川幕府崇尚儒学,渴望学习汉文化,朱之瑜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经过重重考验,1659年,已接近60岁的朱之瑜,带着弟子及少量家人,踏上了开往长崎的船只。这趟旅程注定充满了艰辛,木船在海面上颠簸了数月,频繁遭遇风暴,食物和淡水的短缺更是让所有人都陷入了苦苦挣扎,许多伙伴病重,甚至有的人在甲板上不幸死去。 夜幕降临之际,朱之瑜常常站在船头,凝望深不可测的大海,心中不禁喃喃自语:“在这片海的彼岸,会有一个能容纳我的地方吗?”艰难的旅程终于结束,他们抵达了日本长崎。然而,这并不是朱之瑜新生活的终点,而只是故事的开端。语言不通的尴尬和新身份的陌生让他在初到日本时饱受煎熬,当地民众对这位来自中国的儒者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欢迎。 他的四处探访,意在结识日本的儒学学者,可惜屡屡撞壁。几乎无人愿意接待他,更别提愿意倾听他的讲学。而生活的困窘使他不得不在异国他乡寄人篱下,极其艰辛。每当夜晚降临,思乡之情便如潮水般袭来,脑海里浮现出故乡的炊烟和金黄色的稻田。他虽怀念故土,却也清楚地知道,再也无法返回了。 1666年,一封来自德川光圀的邀请信送到了朱之瑜的住处。信中写道:“闻舜水先生大名,盼与之切磋经义。水户光圀,恭请。”当他看到信的内容时惊愕不已,光圀,这位水户藩的藩主,乃是高贵的德川家族的直属亲属,深受日本文化影响,尤其尤为推崇儒家学说。他没料到这位身份尊崇的藩主会主动向自己发出邀请。 “光圀?”朱之瑜默念着这个令人敬重的名字,心中已决定赴约。在水户藩的书房中,首次见面的他们交谈甚欢。简朴的装潢透露出对儒家文化的重视,墙上的字画与满架的经典书籍尽显深邃的学识。如同光圀所致敬,朱之瑜也打动于此份真诚,心中涌起情感的波澜。两人热烈讨论,从国家的愿景到个人的修养;从历史的悲痛到未来的规划,虽然观点不完全一致,但却相互欣赏,心灵之通透令他们的关系愈加紧密。 自此以后,朱之瑜留在了水户藩,并开始为德川光圀教授儒家经典课程。他的课堂吸引来自各地的日本学者,悉心聆听其教诲。课堂不仅是学术的传道,更是对仁义、礼法的探讨,以及对国家繁荣的思想启发。他经常对光圀说,一个国家的繁盛绝离不开文化的基石,而个人的成长则必然依赖于道德的修养。朱之瑜强调的“天下”这一概念,深深扎根在光圀的心中,使之明白治国需以天下为重,而非只顾一藩之地。 光圀受到朱之瑜的深刻启发,逐渐在水户藩内积极推广儒学,还着手开展编纂《大日本史》的宏伟计划。此书借鉴了中国正史,以儒家的目光重新审视和梳理日本的历史,成为了日本史学的重要里程碑。而所有这些成就,背后都有着朱之瑜的浸润和影响。光圀不仅是他的学生,还是他挚友之一。在闲暇时,他们总会畅谈彼此,光圀时常问朱之瑜:“先生,您后悔来日本吗?”朱之瑜总是摇头回应:“毫无悔意。若我留在中国,早已与世长辞。能在此弘扬学问,实乃我的福分。” 这段师生情谊持续了整整十余年,朱之瑜在水户藩的日子成为他东渡日本后最为安稳的一段时光。他的思想在这里生根发芽,甚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1682年,朱之瑜于日本去世,享年82岁。在此异乡,他已然度过了人生后半生。虽对明朝心怀遗憾,但对日本,他早已融入这片土地。其离世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水户藩主德川光圀耳中,光圀内心沉重已久,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也失去了心中的明灯,因此决意用严谨的礼仪为朱之瑜送行。 根据当时的日本礼制,外国人并不应享有如此高规格的丧礼,而光圀却为朱之瑜破例。他为其选择了茨城县常陆太田市的瑞龙山,因那里风水极佳。工匠们被指挥着建造一座严格遵循明朝风格的墓园,墓碑上用中文刻着“明朝遗臣舜水先生之墓”,这不仅是光圀对朱之瑜的尊敬,更是对明朝文化的仰慕。此外,光圀下令每年要有人在此为朱之瑜守墓、扫墓,这一传统在水户藩的后人中代代相传,毫无怠惰。这不仅是对朱之瑜的感恩,更是对先祖光圀意志的传承。 虽然朱之瑜已不在人世,但他的影响延续不衰。他培养的弟子们中,许多人家成为了日本思想界的重要力量,水户学派的崛起与他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这一思想后来也间接影响了明治维新。因此,朱之瑜成为了一位引领日本现代化的桥梁式人物。离世后的他,被尊奉为日本的一位儒家先贤,他的墓地亦成为了文化象征,吸引了众多日本学者前来致敬。 时光来到了2011年,朱之瑜的第十一世孙朱育成带着家人来到日本,准备祭扫先祖的墓。他们原本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扫墓之行,却在过程中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当他们抵达茨城县时,德川家族的后人德川齐正早已在此等候。他满头银发,却依然神采奕奕,亲自陪同朱育成一家走过蜿蜒的山路,来到了瑞龙山的墓地。在这一路上,齐正向他们娓娓道来朱之瑜的生平故事,墓地维护的情况,甚至对墓碑上每一个字都如数家珍。 朱育成感到非常意外,没想到一个日本人会对朱之瑜的事迹如此熟悉,而更令他动容的是,德川家族至今依旧坚持守墓的传统,齐正自豪地告诉他们:“这座墓地,一直由德川家族负责维护,从光圀大人到现在,我们从未间断过。”在祭拜仪式中,朱育成一家焚香叩首,而齐正则静静站在旁边,双手合十,虽然言语不通,但彼此之间共享着共通的敬意。 扫墓结束后,朱育成好奇地问齐正:“你们为何对我的祖先如此尊敬?”齐正简单明了地回答:“因为舜水先生是光圀公的老师,也是我们的文化恩人。”回国后,朱育成将这段珍贵的经历撰写成文,发表在国内报刊上,他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朱之瑜不仅是一个遗臣,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