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7年秋季攻势之前,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对此进行了重组,成立了第十纵队。为此,他们将第一独立师、第三独立师以及东满独立师进行了调整,重新组成了28师、29师和30师。该纵队的指挥官是梁兴初,政委则是周赤萍,三个师的师长分别是贺庆积、刘转连和方强。这一新编队伍在人才的选择上,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层次,但实际上这些师长的资历都比梁兴初更为深厚。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贺庆积、刘转连和方强三位师长在土地革命时期都是担任过较高职务的军官。其中,刘转连曾被授予“模范师长”的称号,展现了其卓越的指挥能力。而方强的经历更是丰富,他在1926年便加入了共青团,次年加入了共产党,期间不仅经历了土地革命,还曾在军和师的多个职务上磨练自己。相比之下,梁兴初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最高职务仅为团长,因此年龄和经历上不免显得逊色。
在选择第十纵队的司令员时,初始总部并未将梁兴初视为首选,这可能代表了方强的意图。然而,最终决定还是考虑到梁兴初在战斗中的丰富经验,他指挥部队参加过多次极为艰苦的战斗,并因此获得了总部的认可。相比之下,其他三位师长在作战经验上并不丰富,尤其在东北战场的实战中更是显得稀缺。
三个独立师的战斗力中,28师的实力无疑是最强的,这支部队的前身是359旅,其余两个独立师则是随后组建的。随着秋季攻势的展开,各部队在战役中独立作战,战绩斐然,累积歼敌3000余人,展示了他们的战斗能力和优秀表现。
进入1948年1月,冬季攻势的号角再次吹响,第十纵队接到命令,围剿敌军的新五军。此时,直属的三个师被指定到一定的作战区域以执行任务。然而,在战斗展开之际,有一股敌人趁机抢夺了原本归属于30师的粮食及民夫,梁兴初对此非常愤怒,立刻对30师的师长给予严厉的斥责,直言这是被敌人捡了便宜,显示出他对战斗失误的零容忍态度。
提到梁兴初,他不仅战斗能力出色,斥责下属的方式也颇为直接。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中,他曾因为对下属的批评而受到上级领导的严厉指责,虽然这种批评听起来十分刺耳,实际上却也反映了他的管理风格。方强尽管想要进行解释,却始终没有得到梁兴初的机会,直到参谋带来了紧急电报,这才将此事暂时搁置,立即指示30师迅速赶到指定地点准备作战。
方强对于师长被纵队司令斥责的事件也十分不满,他随即召集下属团长,火气甚至比梁兴初更盛。围绕战斗安排,他迅速布置了新任务,指示部队及时到达战场,确保后续作战的顺利进行。尽管在资历和年龄上,方强都算不小,解放战争之初就担任合江军区的司令与政委,职务高于梁兴初,但是由于方强是政工干部,真正转型从事军事工作是在进入东北后,其在野战方面的经验并不算丰富。原本总部计划让他担任纵队副司令以获取经验再进一步提升,没想到方强要求直接担任二线部队的师长,因此队伍的职务重新调整了。
现如今二人之间是上下级的关系,面对问题时理应及时沟通,所谓“慈不掌兵”,在军事指挥中尤为重要。此后,方强在战斗中的表现逐渐得到认可,并最终被提拔为纵队副司令员。1949年,梁兴初升任38军军长,而方强则转任44军军长,二人在职务上达到了平级。在后来的军事评定中,他们均被评为准兵团级,显示出各自的能力与贡献。解放后,方强被调任至海军服务,而梁兴初继续留在陆军,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