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战犯管理所后,黄维和他的第十二兵团部将们迎面碰上了,然而面对这些来自各方的部队领导,他的境况并不乐观。第十军军长覃道善、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第八十五军军长吴绍周以及一众副军长、师长如王岳、王元直、尹钟岳、夏建勣、潘琦等人,对于黄维这个兵团司令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好脸色。事实上,这些高层指挥官之后纷纷撰文批评黄维顽固、不知变通,认为他指挥无能,甚至称他只会按条条框框办事,实质上毫无灵活应对能力,这些言论最终让黄维陷入了孤立的境地。为了避免在学习过程中遭遇更多的指责与批评,黄维不得不以研究永动机为名,逃避了这些学术性的要求和冲突。
当时,十二兵团的许多将官都倾向于让胡琏担任兵团司令,而非黄维。他们认为黄维缺乏战略眼光和应变能力,反而认为胡琏聪明能干,能够灵活指挥作战。胡琏的战术远比黄维的僵化策略来得更有“说服力”,比如在黄维被包围后,胡琏曾向蒋介石提出了一些战术建议,蒋介石听后非常赞同,并且采纳了其建议,这也进一步加深了部下对胡琏的依赖和对黄维的不满。
在《第十二兵团被歼纪要》中,黄维回忆到自己当上兵团司令官的经过,直言是因为各方势力的妥协与安排。他承认自己本来并非首选,蒋介石原本想让胡琏担任这个职位,但由于胡琏和白崇禧之间的矛盾以及其他政治因素,最终才由他担任这一职位。黄维坦言,蒋介石曾指派林蔚征求陈诚的意见,而陈诚提议让他担任司令官。尽管有何应钦等人的反对,黄维最终得到了参谋总长顾祝同的支持,才得以接任。
然而,黄维经常在会议上自嘲说自己只是“临时工”,表示一旦情况稳定,指挥权会交给胡琏。这一表态不仅显得不够果断,还极大动摇了军心,尤其是在关键时刻,士兵们听到司令官这样说,难免产生疑虑与不安。胡琏对黄维这种态度同样不满,认为这完全是在削弱自己的威信,干脆装作因牙痛需要治疗,离开了前线,等着回到南京。胡琏离开后,黄维基本成了空有名号的“傀儡”,他不得不依赖胡琏“传达”的蒋介石命令,而胡琏的每一条指令,黄维都只能照单全收,甚至不敢有丝毫的怀疑。
蒋介石在指挥上一向喜欢“微操”,喜欢绕过兵团司令,直接向军长师长下达命令。在胡琏的帮助下,这种指挥方式变得更加得心应手,而黄维的处境也愈加困难。胡琏不断向蒋介石献计,尤其是在黄维被包围的情况下,胡琏始终能乘坐小飞机飞往南京,和蒋介石面谈,继续提供战略建议。
然而,胡琏的许多建议都显得不切实际,尤其是在黄维被围困的情况下,胡琏竟然提出让第十二兵团“坚守待援”,类似于张灵甫在孟良崮的固守策略。杨伯涛在回忆中提到,胡琏建议蒋介石放弃北方,集中全力坚守南方,准备进行一场决定性的大战,这种意见几乎没有考虑到实际的战况和地形的限制。尽管如此,蒋介石竟然采纳了胡琏的意见,并立即着手部署援军。
然而,胡琏的战术并没有改变第十二兵团的命运,黄维最终未能及时获得援助。根据部队成员的回忆,黄维如果早一点采取行动,甚至可以带领部分部队成功突围。正因如此,黄维的迟疑和胡琏的虚无缥缈的建议成了兵团失败的导火索。直到局势越来越危急,黄维才不得不下达突围命令。但此时,胡琏和黄维早已脱离了队伍,选择了提前逃走,留下其他军官和士兵独自应对困境。
有证据表明,黄维和胡琏在突围过程中并没有做好任何充分的准备。覃道善回忆道,黄维和胡琏命令第十一师和战车部队提前开始突围,而自己和杨伯涛等人直到下午四点多才得知突围计划。此时,解放军已经将缺口堵住,部队陷入了混乱,官兵士气低落,最终只能缴械投降。
尽管胡琏成功逃脱,但黄维却未能如愿成功突围,最终被俘。令人不解的是,胡琏在之后不仅顺利重获权力,还调侃黄维的失败,完全忘记了当初自己提出的“死守待援”的荒唐策略。这个历史故事让人深思,政治和军事中的忠诚、智谋与勇气,往往并非简单的纸面文章,而是决定一方命运的生死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