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的亚洲战争,主要集中在东北亚和中东这两个地区。而中东的局势,实际上是在石油被发现之后,才逐渐变成了动荡不安的“火药桶”。这个地区原本相对稳定,但随着能源的发现,争夺石油的力量对抗使得中东一度陷入了无休止的战争。
东北亚的历史却有所不同,这里自明朝时期就已经是一个充满火药味的地区了。到近代,东北亚更成为了周围各国争夺的热土,冲突不断。很多人认为,明朝国库空虚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万历三大征”——三场大规模战争,这直接消耗了张居正改革后积累的大量财富,导致明朝末年财政困窘,无法有效抵抗李自成和清军的入侵。然而,这只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其中一个原因。所谓的“万历三大征”,分别指的是朝鲜之役、播州之役以及宁夏之役。
其中,朝鲜之役是中国首次大规模的对外援助行动,明朝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派兵援助朝鲜。当时,日本刚刚经历了战国时代的纷争,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后,便带领14万大军侵略朝鲜,并计划通过占领朝鲜,作为进攻中国的跳板。朝鲜在面对强敌时,求援于明朝,而明朝也不遗余力,派遣了李如松等将领带领7万大军支援朝鲜。经过激烈战斗,最终明军成功挡住了日军的进攻,日军损失惨重。更幸运的是,丰臣秀吉因病去世,导致日本国内发生了政治动荡,最终放弃了继续与明朝作战。可以说,明朝的抗日战争的历史起点,便是在这一时期,而战斗的地点则是东北亚的朝鲜半岛。
进入近代后,日本依旧没有改变通过侵略朝鲜半岛进而威胁中原的战略。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对朝鲜的控制权,并在1905年日俄战争胜利后,进一步在东北亚南部扩展了自己的势力范围。1931年,日本因与中国的外交谈判破裂,决定采取武力行动,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此后,日本将东北作为军事基地,继续南下扩张,这一战略思路正是丰臣秀吉当年制定的“借朝鲜打中原”的方案的延续。
然而,东北亚的局势不仅仅是中日之间的角逐,沙俄也在这一地区插足。自明末清初起,沙俄便开始向东扩张,到清朝康熙年间,沙俄已在东北亚地区取得了显著的军事与政治影响力。1685年,清朝与沙俄在黑龙江流域爆发了冲突,直至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后,双方才确定了外兴安岭为边界,这一条约也为两国维持了长达100多年的和平。然而,1858年,沙俄再次大举入侵东北亚,1860年通过《北京条约》强占了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领土,并且夺取了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区域。自此,沙俄正式进入东北亚的政治舞台。
沙俄的野心并不仅限于此,他们不仅对清朝视若无物,更将日本视为其强劲的竞争对手。通过争夺库页岛的谈判可以看出,沙俄与清朝的谈判相对轻松,而与日本的谈判则异常艰难。最终,沙俄与日本达成协议,用千岛群岛的主权交换了库页岛南部的领土。由此可见,谈判策略对国家利益的影响巨大,而日本对沙俄的立场,始终坚定不让步。
甲午战争后,沙俄开始在东北展开一系列战略布局,包括修建铁路、开设银行、建设军事设施等。1900年,沙俄甚至开始加大对朝鲜半岛的扩张,最终导致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战争的核心问题是争夺东北亚的控制权,谁控制了东北亚,谁就能够掌握进攻中国的关键战略地点。
日俄战争对俄国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耻辱,因为俄罗斯长期自诩为强大的欧洲国家,却未能抵挡住日本这支新兴的亚洲军事力量。因此,俄国人心中始终记得这段历史。尽管苏联时期俄罗斯也对东北亚充满兴趣,但一直找不到适合的借口进行侵略。唯一的一次冲突是在中东路事件中,苏联通过武力迫使日本放弃了黑瞎子岛。
二战结束前夕,苏联终于决定对日本发动攻击,并且在得到外蒙古独立、租借旅顺大连等条件的前提下,于1945年8月8日正式开战。仅一周后,日本宣布投降,但苏联并未停止行动,直到9月2日,苏联才完全占领了东北地区。然而,作为中国领土的东北,苏联没有理由留下。1946年,苏联撤离了东北,但在撤离前,苏军将大量的日本工业设备运回苏联,造成了中国经济上的损失。
尽管苏联撤出了东北,但旅顺和大连依然由苏联占据,直到1955年这两个地区才归还给中国。朝鲜半岛同样是苏联的争夺目标,但由于苏联在亚洲的投入有限,因此未能像在欧洲那样瓜分亚洲的势力范围,最终催生了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
为什么东北亚一直成为焦点?有人说,这里天寒地冻,没人愿意常住。然而,东北亚无疑是战略上举足轻重的地区。清朝当年通过这里入关,最终夺取了天下;日本也曾两次从这里发动入侵;俄国不断扩张,等待南下的时机。因此,尽管气候严寒,东北亚依旧是所有大国无法忽视的战略要地。因为一旦放松控制,敌人便会逐步蚕食,最终让你无力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