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宣布撤销,部分部队被归建回原单位,另一部分则编入特种兵纵队。先遣纵队的指挥官,包括司令、政委和副司令,分别被调往不同的单位,担任新的职务和任务。
其中,作为先遣纵队司令的孙仲德,被任命为皖北军区参谋长。孙仲德是这支部队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已年满47岁。在大革命时期,他在直系部队中开始服役,后来加入国民革命军并晋升为排长。然而,在大革命失败之后,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孙仲德加入了革命队伍,长期在皖西北和皖中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加入了新四军。抗战胜利后,因国共谈判的需要,他被命令带领部队北撤,直至1948年4月,他才被任命为先遣纵队司令,指挥四个支队。每个支队由一个加强营改编而成,主要任务是为大军南下渡江开辟道路。遗憾的是,因淮海战役的爆发,纵队并未能完成渡江任务。在战役胜利后,先遣纵队被撤销,孙仲德被调任为新成立的皖北军区参谋长,并兼任军区第二副司令职务。军区的司令员兼政委为曾希圣,第一副司令员为梁从学。
先遣纵队的政委谭启龙,在土地革命时期曾坚持在湘赣边区活动,并未随大部队撤离,而是选择留下继续开展游击战。抗日战争爆发后,谭启龙加入新四军,并前往浙东开辟根据地,担任浙东纵队的政委。抗战胜利后,新四军将三支部队整编为1纵,叶飞担任司令,赖传珠担任政委,而谭启龙则担任副政委,执行北上东北的任务。抵达山东后,他被编入山东野战军,担任纵队副政委。1947年,他晋升为1纵政委,并在1948年4月被抽调担任先遣纵队政委,兼任江南工委书记。谭启龙在先遣纵队工作了9个月后,全军番号改编,他被调任为7兵团政委,虽然名义上是政委,实际上并未参与渡江作战。7兵团司令王建安与三野副政委谭震林率部解放浙江,而谭启龙则负责带领干部南下浙江。
副司令饶守坤的参军生涯较晚,1931年参军,1933年加入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他长期在闽东北和闽北地区作战,参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饶守坤的部队编入了新四军第三支队,他担任团长,并在之后担任军分区副司令和副政委等职务。解放战争期间,他先后担任地方军区副旅长、旅长以及六纵师长。由于他长期在闽北工作,饶守坤被抽调到先遣纵队担任副司令,负责指挥7支队,执行南下任务,配合皖闽浙赣地区的游击武装为大军开辟南下道路。1949年,他被编入30军,担任副军长。新中国成立后,饶守坤调任海军,并被评为中将。
副司令彭德清则是土地革命时期活跃在闽南的游击战将领,在抗日战争初期依然坚持在闽南作战,之后被编入由陶勇指挥的三纵,成为陶勇麾下的重要将领。解放战争期间,彭德清担任了4师和12师的师长,参加了多次重要战斗,战功赫赫。1948年,他被调任先遣纵队担任4支队司令。在先遣纵队中,彭德清的部队由1纵、4纵和6纵的精锐部队组成,每个支队都由加强营编成,分别担任渡江南下的任务。作为战斗经验丰富的将领,彭德清的领导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在海军工作,并与饶守坤共同协作。1955年,彭德清被评为少将。
先遣纵队的编制与任务展现了当时中国革命军队的高度组织性与战略部署。虽然其中许多将领并未亲自参与渡江作战,但他们的经历与战斗精神却深深影响了之后的中国军队建设。在整个战役期间,这些领导者以不同的方式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贡献了力量,值得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