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美国陆军的战斗力远没有美国人想象的那么强大(续)
朝鲜人民军的训练和作战能力与美军之间的差距并非单纯取决于装备和人数,更深层次的因素在于语言障碍与军事术语的理解困难。朝鲜人民军的训练也受到这些困境的影响,类似的困境韩军早在接触美军时就已有体现。美军第8集团军曾在《朝鲜冲突中的特殊问题》报告中提到,朝鲜语缺少大量现代军事术语,许多概念无法直接翻译。例如,“电灯”这个常见的事物,在朝鲜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因此美军不得不将其描述为“安装在卡车挡泥板上的发光碗”。而在更复杂的军事术语上,例如“传动装置(transmission)”,韩国军队甚至不能理解其中的基本概念,最终不得不将“trans”部分省略,只留下“mission”一词,导致误解和混淆。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韩军与美军之间的合作中,语言的不通使得美国的军事训练在韩军当中效果甚微,这种障碍在韩美合作初期显得尤为严重。
类似的问题同样困扰朝鲜人民军,尤其是在苏联军事顾问团的帮助下进行训练时。朝鲜人民军许多官兵并不懂朝鲜语,俄语或汉语成了他们的主要沟通工具。这一语言差异使得本应顺利的军事训练变得异常艰难。许多原本在苏联学习过的军官能理解俄语军事术语,但将这些术语传授给基层士兵时就遭遇了不小的困难。特别是当只有汉语基础的人员试图将俄语转译成朝鲜语时,所面临的沟通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而在实际战斗中,朝鲜人民军的士气、纪律和作战经验曾一度超过了美军,尤其是在战争初期。1950年9月,尽管美韩军队在兵力和火力上占据绝对优势,但在初期的战斗中,朝鲜人民军凭借顽强的抵抗和熟悉的地形,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美军第8集团军的记录也指出,朝鲜人民军的进攻取得了初步胜利,尽管后期由于补给问题和交通困难未能持续扩大成果,但其作战能力依然不容小觑。朝鲜人民军的最大弱点在于补给线和后勤支持不足,使得他们无法有效利用突破后的战果。
然而,美军的战斗力表现并不如外界所想象的那般强大。在1949年9月初的洛东江战役中,尽管美军曾取得过辉煌的胜利,但随后的战斗中,美军屡屡被朝鲜人民军突破防线。特别是在仁川登陆之前,号称“最精锐”的美军骑兵第5团,在进攻174高地时,却损失惨重。该团虽然曾是美军中训练最为严苛、应对极端气候作战最为得心应手的部队之一,却在朝鲜人民军的反击中几乎全军覆没,最终只剩下不足三分之一的兵力。即使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美军仍无法抵挡朝鲜人民军的反扑,损失惨重。
对于美军的失利,布莱尔在回顾仁川战役时写道,第8集团军的士气一度高涨,然而在战斗中,他们仍未能迅速突破敌人防线。尤其是在冬季即将来临时,美军对即将到来的冬季战役准备不足,这不仅使得美军在作战中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且对美军战斗力的发挥产生了很大影响。更令麦克阿瑟担忧的是,第8集团军在长时间被围困后,未能作出果断的进攻决策,使得原本可以在短时间内决定胜负的战局变得越来越复杂。
此时,麦克阿瑟不禁提出,或许应该换掉沃克将军,换上一位更有能力的指挥官来带领第8集团军进行反攻。这一局势突显出,即便美军占据了数量和装备上的绝对优势,依然无法迅速击败朝鲜人民军。麦克阿瑟在会晤高级将领时的焦虑反映了美军当时的困境。
再回到战斗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美军在面对朝鲜人民军时的表现,证明了美军虽然具备强大的火力和后勤支援,但在指挥作战上却暴露出了严重的不足。即使美军在装备和兵力上有着无法忽视的优势,面对作战态度顽强且熟悉本土地形的朝鲜人民军,他们依然未能在战斗中展现出优势。朝鲜人民军通过强大的近战能力和对地形的熟悉,成功抵御了美军的进攻。
这一战斗的实况表明,美军的问题并非在于缺乏强大的战斗力,而在于美军在实际作战中未能迅速而高效地发挥其潜力。美军的军事理念和战略思想,往往使他们在面对复杂局面时显得拖沓和迟缓,而这种态度和反应速度的差异,使得朝鲜人民军在初期能与美军周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压制美军的攻势。
因此,虽然美军的战斗力依然强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无懈可击。战争中的每一次失利和每一场战斗的反思,都显现出美军在战术、战略、训练等方面的巨大改进空间。而这一切问题的根源,仍然要追溯到美军军事思想、理论与学说的本质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