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咱今天来聊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那些事儿。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可您知道吗,南京并非他最心仪的都城。这背后,可有着一段复杂又有趣的故事。
朱元璋刚在南京称帝那会,其实心里就琢磨着,这都城选得是不是不太对。为啥呢?您看,南京虽说龙蟠虎踞,经济也发达,可位置太偏东南了。当时元朝残余势力还在北方闹腾呢,从南京调兵遣将去打仗,那可太不方便了。而且啊,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王朝,没一个长命的,这对朱元璋来说,心里多少有点膈应。
就在他纠结的时候,有人提议,要不咱学宋朝,在汴梁定都?朱元璋一听,觉得有道理,汴梁地处中原,“四方朝贡,道里均适”,多合适啊。可他跑去考察一番后,又犯愁了,这汴梁虽说位置好,可无险可守,四面受敌,实在不适合当都城。
选来选去,朱元璋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老家 —— 凤阳。您瞧,他给出的理由是,凤阳 “前江后淮,有险可恃,有水可漕”。但说实话,就这理由,不太能说服人。南京不也有这条件嘛,为啥非要折腾去凤阳重建都城呢?依我看啊,朱元璋心里,那是满满的乡土情结。他想着,这凤阳有自己的父母,有童年的回忆,是自己辉煌人生的起点。谁不想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呢?再加上,中国一直有 “择中建都” 的观念,凤阳正好在南、北二京之中,朱元璋就觉得,自己的故乡就该是 “天下之中”。
于是,洪武二年,朱元璋正式下诏,在凤阳营建中都。为了把这都城建得气派,他可是下了血本。调用全国最好的木材,还派人到附属国去找大木头。据说,当时从全国调选了近 9 万名工匠、7 万名军士和 45 万名民夫,后来又移民近 20 万人,先后参与营建的人总计近百万人。这阵仗,不可谓不大。
可就在洪武八年,中都工程都快完工了,朱元璋却突然下令,“罢中都役作”。这可太让人意外了,这是为啥呢?有一种说法是,工匠们因为工役繁重、食不饱腹,在殿脊上搞了 “厌镇法”,想招来鬼神作怪,发泄怨恨。朱元璋知道后,虽然下令杀了搞 “厌镇法” 的工匠,但也意识到,民困未苏,统一战争还在进行,就大规模营建中都,实在是个失误。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朱元璋对淮西勋贵的防范。朱元璋打天下,主要靠的就是这些淮西老乡。可明朝建立后,这些淮西勋贵恃功骄恣,屡屡干出越礼犯分的事儿,还排斥、打击非淮西籍的大臣。刘基,也就是刘伯温,就因为反对在凤阳建都,还反对胡惟庸任相,被淮西勋贵忌恨,最后忧愤成疾,被毒死。朱元璋心想,要是在凤阳建都,淮西勋贵利用家乡盘根错节的关系扩展势力,那自己的皇权可就危险了。
这么一思量,朱元璋抛弃了乡土观念,下诏罢中都役作,改建南京的大内宫殿,要求 “但求安固,不事华丽”。这迁都凤阳的事儿,就这么黄了。
好啦,今天关于朱元璋想迁都凤阳又放弃的故事就讲到这儿。怎么样,是不是挺有意思的?要是您觉得这故事还不错,就动动您的发财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呗,祝您财源广进,好运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