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南京城笼罩在浓烈的炮火和硝烟中,战斗的号角此起彼伏。粤军将士在炮火轰鸣之中依然坚守阵地,他们的口号响彻云霄:“宁死不做亡国奴!”而与他们对抗的是日本侵略军,装备精良、兵力数量远超粤军,且武器装备更是凌厉无比。
在这场充满生死挑战的激战中,许多士兵手持机枪进行死守,有的士兵紧握刺刀与敌人拼杀到底,还有人毫不犹豫地拉响手榴弹,选择与敌同归于尽。这些英勇的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华民族的悲壮史诗,成为了永载史册的英雄。
1937年冬天,寒风肆虐,炮火的硝烟弥漫在战场上,天空被乌云覆盖,愈发显得灰暗而沉重。此时,粤军第159师的战士们,经过连日的战斗,已经筋疲力尽,队伍伤亡惨重,人数已经过半。
汤山,这座位于南京东郊的小镇,曾因其温泉而名闻遐迩,但此刻它却成了生死较量的主战场。这里不仅仅有守卫南京的粤军,也有暗中埋伏、虎视眈眈的敌军,生死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士兵。
12月7日清晨,空气中弥漫着寒气和硝烟,第159师的战士们依旧在战壕中坚守,浑身被血污覆盖,双手死死抓住步枪,目光紧盯远方的山头。敌军的炮火越来越猛烈,仿佛一颗颗定时炸弹,将整个汤山炮火连天的战场撕裂开来。这是场无法取胜,却必须死战的决战。
罗策群少将,他深知坚守工事的重要性,亲自下达命令,将所有官兵撤入汤山的核心防御区,利用坚固的钢筋水泥碉堡来抵挡敌军的攻击。汤山是南京的外部防线,如果敌军突破这里,那么南京的防御将更加困难。
然而,日军的攻势如潮水般汹涌,上午8点,日军的炮兵阵地在汤山东侧开始猛烈轰炸。炮火如暴雨般倾泻下来,炸弹在坚硬的泥土和钢筋水泥中爆炸,火光照亮了整个山头,整座汤山仿佛都在震动,敌人的攻击让粤军前沿阵地伤亡惨重,尸体遍布,血水汇成小溪,流入战壕。
尽管如此,粤军将士依然不退缩,反而展开了反击。在罗策群的命令下,迫击炮开始猛烈轰击敌军阵地,一发炮弹几乎直接击中正视察前线的日军师团长中岛今朝吾,使得他狼狈不堪,差点葬身炮火之中。罗策群亲自站上前线指挥,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敌军,粤军士兵在危机中依然坚定不移地死守阵地。
夜幕降临时,战场上尸横遍野,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血腥味,战斗仍未停息。凌晨时分,日军试图趁黑夜发动偷袭,但粤军早已做好准备,机枪响彻战场,敌军被打得措手不及。
经过数小时的巷战,粤军终于坚持到12月9日,队伍残存约2000人,在罗策群的带领下,开始边战边退,向南京城方向突围。尽管汤山阵地最终失守,粤军的英勇抗战为南京的防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极大地拖延了日军的进攻步伐。
12月12日,南京城内一片混乱,四处是溃散的部队和仓皇的难民。罗策群带领最后的部队驻守中山门至玄武门一线,尽管他已意识到大势已去,但依然没有放弃巷战的准备。
当晚,南京卫戍司令部下达了突围命令,罗策群率领部队试图从太平门突围。太平门此时已被沙包和砖石封死,然而时间紧迫,必须尽快打开缺口。罗策群带领工兵,手持铁锤和炸药,拼命清理障碍。
经过三个小时的拼搏,城门终于被打开一道仅容一人通过的缝隙。正当粤军开始突围时,外围的日军察觉到了动静,开始以密集的火力封锁城门。突围队伍瞬间陷入混乱,先行的士兵被机枪扫倒在地。罗策群果断命令部队继续保持队形,强行突破。
在这黑夜里,他巧妙地让兵站撒下米粒,形成了突围路线的标记,确保部队不至于迷失。在成功抵达尧化门、仙鹤门一带时,粤军再次遭遇日军伏击,突围陷入僵局。罗策群眼看队伍被困,毫不犹豫地冲进敌阵,手持轻机枪,他带头发起冲锋。可惜,在这场冲锋中,罗策群不幸被敌军击中,英勇牺牲,年仅43岁。
与此同时,光华门的战斗愈加激烈,李绍嘉少将带领第156师坚守城墙,他亲自操控机枪,一次又一次击退敌军进攻。但日军的火力越来越猛,城墙终究在一轮轮猛烈的轰炸下被炸开一个巨大的缺口,敌人蜂拥而上,李绍嘉带领士兵死守,身上多处负伤,但他依然没有退缩。
直到夜幕降临,突围命令下达,李绍嘉带领残部掩护友军撤退,自己坚守到最后一刻。攀爬绳索时,他不慎摔下,腿骨断裂,最终在敌军围困下,面对刀枪,他举起手枪与敌人同归于尽,血染南京的城墙。
尽管粤军的英勇抵抗未能阻止南京的沦陷,但他们的壮烈牺牲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铭刻在抗战历史的篇章中,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永远激励后人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