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毛主席,中国会怎么样?邓小平晚年曾给出过预测——起码会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这句话似乎把毛主席捧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是他让中国人民尽快走到了光明中。许多人质疑,这是在搞个人崇拜,是英雄史观。
晚清至民国间,无数有志之士带着各种思想走上了不同的救亡图存的道路。但遗憾的是,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接连失败,辛亥革命被窃取果实而致未能彻底冲击基层,而后军阀割据与列强殖民侵略的双重困境下,中国社会结构几近崩坏。
孙中山感叹“革命尚未成功”,鲁迅的“铁屋子”字里行间满是窒息感,中国人民已被历史的浪潮推到了十字街口——成则活,败则亡。
值此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上场了。但从莫斯科吹来的风,虽挟裹着十月革命的惊雷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强音,却难以吹散中国那层层叠叠、盘根错节的现实迷雾。历史向中国共产党这个新生的政党发出了严峻的叩问——如何让这来自异域的思想火种,真正融入并点燃中国的力量?毛主席成了指路人。
我们耳熟能详那些毛主席在关键历史时刻的抉择,也清晰明白那些抉择给中国带来的变化。需要明确,毛主席并非“发明光明”,而是通过本土化策略大幅压缩了从失败到成功的试错成本。
如果没有毛主席,或者没能执行毛主席的那些决策,中国会怎么样?中国还是会站起来,但绝不会有那么快。百年屈辱史将延续,更多的中国老百姓会沦为滋养帝国主义的牺牲品。
邓小平对毛主席的评价虽高,但绝非神化某人,也绝非某些西方语境下的“英雄造时势”。
英雄史观喜欢英雄拯救世界的戏码,它将历史进步归因于少数精英的个人意志。这种史观在当代演变为“精英政治论”,认为普通民众只是被动接受治理的“沉默大多数”。而我们所坚持的唯物史观则不同,我们承认英雄的伟大,更强调“时势造英雄,英雄促时势”的辩证关系。
邓小平对毛主席的评价,正是唯物史观的典范。毛主席“多次从危机中挽救党和国家”是英雄没错,但他能做出这些正确的抉择除了他的个人智慧外,更是因为他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因为他“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毛主席是英雄,更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火炬手”。他将个人智慧融入人民群众的集体奋斗,最终推动历史前进——这与一人拯救全世界的英雄叙事有着本质的区别。
“英雄人物是历史需求的产物,其伟大在于以超凡实践回应时代课题,但历史的最终方向仍由人民创造。”——毛主席如同在黑暗隧道中高举火炬的引路人,他所执火炬的光源自时代对光明的渴求,而他的方向选择决定了走出隧道的效率。毛主席的伟大在于他以最小代价完成“站起来”的奠基——这是“缩短摸索时间”的历史实质。
[1]韩延明,张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J].临沂大学学报,2025,47(04):1-11. DOI:10.13950/j.cnki.jlu.2025.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