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6日,熊向晖准时到达了中南海的勤政殿,参加周总理主持的宴会。然而,由于他和司机不熟悉路线,迟到了。刚进入大厅,他还没来得及解释,就听见周总理笑着指向他,对在场的众人说道:“大家应该都认识这位吧?”
在场的有张治中、邵力子和刘斐等人,都是曾经国民党重要的高级干部。张治中看到熊向晖,半开玩笑地说道:“熊老弟,你也加入我们这一边了?”周总理听后微微一笑,摇了摇头,向大家透露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的消息:“他不是起义,而是归队。”
看到大家面面相觑,周总理继续解释:“熊向晖早在1936年就已经加入了共产党。当时我们特地派他去胡宗南的部队工作。”刘斐,曾是蒋介石国防部次长,听后连声感叹:“真想不到,真想不到!难怪胡宗南屡屡失利。”周总理接着说道:“蒋介石的军事命令还未传达到军长,毛主席早已得到情报。毛主席曾夸奖过熊向晖,说他一个人能够顶几个师。”
张治中听完,不禁惊叹:“我早就知道蒋介石在军事上、政治上不是共产党的对手,今天才知道他在情报战线也是一败涂地。”周总理接着说:“我今天公开这些事,是因为中央决定将熊向晖调往外交方面工作,大家都是熟悉的面孔,先给他打个招呼,免得日后产生误会。”
熊向晖,1919年出生在山东掖县一个官宦家庭。正值五四运动风起云涌之时,这个时代的波澜壮阔深深影响了他的成长。1936年,年仅17岁的熊向晖考入了清华大学中文系。进入大学后,他积极参与抗日救国运动,因此引起了组织的关注。入学仅三个月,他便在蒋南翔的引荐下秘密加入了共产党。
西安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周总理决定将一些有潜力的年轻人派入国民党内部进行情报工作。熊向晖具备了周总理的所有要求:出身官宦家庭,仪表堂堂,聪明能干,机智灵活。因此,他在1937年应命加入胡宗南的第一军,成为青年战地服务团的一员。与胡宗南初次见面时,凭借口才和机智,熊向晖很快赢得了胡的信任。胡宗南甚至专门请熊向晖的父亲吃饭,承诺将他培养成材。当时的熊向晖,才19岁不到。
胡宗南对熊向晖极为器重,把他送入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并且在毕业后,直接将他任命为自己的机要秘书。蒋介石的密令以及胡宗南下达的指令,都是由熊向晖接收、签署和起草的。
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胡宗南接到蒋介石的命令,准备借此机会用50万大军闪击延安。然而,熊向晖及时将这一信息报告给董必武,毛主席随即以朱德的名义起草了那封著名的电报:“自抵驾洛川,边境忽呈战争景象。道路纷传……”,成功挫败了蒋介石的计划。
抗战胜利后,胡宗南曾考虑让熊向晖去美国留学,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成行。1947年3月,胡宗南再次计划对延安发动闪击,熊向晖再次将这一消息传递给了中央。后来,胡宗南攻入延安时,发现延安已是空城。
进入延安后,胡宗南告诉熊向晖:“这里已经没有什么事了,你可以去美国了。”此后,熊向晖再也没有见过胡宗南。
1949年4月,熊向晖从美国留学回国,第一时间向中央社会部部长李克农汇报了情况。不久后,他见到了周总理。周总理高度评价了熊向晖的贡献,称:“李克农、钱壮飞、胡底可以说是我党情报工作的前三杰,熊向晖、陈忠经、申健可以成为后三杰。”并告知他,毛主席正在考虑授予他们勋章。
周总理还向熊向晖介绍了他在国外留学期间,国内发生的重大变故:“在你离开的那段时间,由于我方的情报人员王石坚被捕,他的身份几乎暴露。但即便王石坚供出了你,胡宗南一定会压下这一消息。毕竟他的秘书出问题,蒋介石不会容忍,陈诚也会借机落井下石。保密局的人,尤其是戴笠、毛人凤等,都与胡宗南关系密切,必定会帮他掩盖真相。”周总理的话为熊向晖的身份埋下了伏笔。
后来的史料也证实了周总理的分析。根据沈醉在《军统内幕》中的记载,1947年秋冬,胡宗南的秘书和西北通讯社负责人中已有中共党员潜伏多年。沈醉回忆道,当时他建议处理此事时,毛人凤指示将案件交由胡宗南处理,并且不向蒋介石报告。胡宗南看到案件时,愤怒得“脸色发青”,最后亲自了结了此事。
台湾《龙旗》杂志也曾记载,胡宗南得知熊向晖的真实身份后,深受打击,他痛心地捶胸顿足,仰天长叹:“焉有不败,焉有不败!”可以看出,熊向晖的背叛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