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黄埔军校,几乎无人不知。这里培养出大批名将,尤其是中将和上将琳琅满目。然而,少有人意识到,在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生中,有一位在入校前已经身为少将的军官。他就是范汉杰。他出生于广东大埔县的三河镇。范汉杰在贫困的家庭中长大,幼年时只能上公学。尽管条件艰苦,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学业有成,并曾担任几年的小学校长。1911年,年仅15岁的范汉杰顺利考入了广东陆军测量学院,开启了他的军事生涯。
范汉杰毕业后,迅速进入军界,陆续担任了营长、团长等重要职务,并积极参与东征陈炯明的战争。在1923年时,27岁的他晋升为粤军第六路的少将司令,展现了他惊人的军事才能与成长速度。1924年,黄埔军校首次招生,他在好友的推荐下报名,成为当时唯一持有军衔的学生。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已是少将,但毕业后的范汉杰依然像其他同学一样,从基础岗位开始工作,展现了他谦逊敬业的态度。
范汉杰的心胸十分宽广,他从排长的职位做起。1926年,他参加了北伐战争,凭借自己丰富的战斗经验,迅速被提拔为团长和第十师副师长。回顾他的早期经历,不难看出范汉杰的能力出众,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他并非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成员,因此在军中遭遇许多挫折。至1932年,他被调任为19路军的参谋处长,参与淞沪抗战。作为非嫡系部队,范汉杰在战斗中遭受了不少冷遇与不公平对待。
后来,19路军起义反对蒋介石,蒋为削弱该力量,命令戴笠派特务收买19路军的将领。在这一关键时刻,身为黄埔一期学生的范汉杰选择了投向蒋介石的怀抱,甚至将自己所掌握的19路军电报密码提供给了蒋介石。这一决定导致了19路军的崩溃,虽然他因此获得了蒋介石的信任,但这样的做法也难免受到非议。幸运的是,在随后的抗日战争中,范汉杰表现突出,逐渐改善了外界对他的看法。
1937年,当日本全面侵华时,范汉杰已担任第一军的副军长和军衔教育主任,负责培养超过500名指挥官。在日军进攻上海期间,他带领第一军参与战斗,多次积极组织巷战,与日军进行周旋。之后,他又前往河南的归德、开封等地开展抗日作战。到了1938年,范汉杰被任命为第27军军长,随后调至太行山区进行抗敌。在这片山地,范汉杰与日军对峙了四年多,最终被朱德誉为\"太行屏障\"。
虽然范汉杰的大名并不那么显赫,但他绝对值得被称作是一位抗日名将。然而,抗日胜利后,他听从蒋介石的安排,前往东北,以副总指挥的身份参与“剿共”活动,统率近15万军队驻守在锦州。遗憾的是,在随后的辽沈战役中,他的军队几乎遭到了全消,而他也被解放军俘获。1960年,范汉杰获释后,便担任了政协委员。1976年1月16日,他在北京病逝,享年80岁,随后安葬在八宝山。虽然命运多舛,范汉杰的军事生涯终究展现了他在国家危难时刻的不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