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用人原则非常特殊,与传统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截然不同。他往往是怀疑人而用,用时又充满疑虑。他眼中每个人都显得可疑,但却不得不依赖这些人,且在使用他们时总是显得心神不定。尤其在关键的军事指挥上,老蒋显得犹豫不决,这一切在他处理“徐蚌会战”期间的决策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根据当时的军情分析,许多高级将领都提议让白崇禧来指挥徐州的战事,但蒋介石却对这位“小诸葛”缺乏完全的信任,因此决定让被戏称为“福(猪)将”的刘峙担任徐州“剿总”的总司令。令人意外的是,刘峙与白崇禧并不隶属同一个指挥体系,这无疑加剧了两者之间的隔阂与冲突。
蒋介石对于刘峙和白崇禧的怀疑并未停止,反而通过设立多个副总司令来加强对两者的控制。在华中“剿总”中,六个副总司令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听从白崇禧的指挥。而在徐州的“剿总”,杜聿明虽然被认为是主要副总司令,但同样面临着与其他副总司令平起平坐的局面。包括孙震、刘汝明、冯治安、韩德勤等人都与杜聿明平级,实际执行任务时,许多人互不服从,甚至存在权力斗争。杜聿明虽然在东北战区表现不佳,身心俱疲,但依旧被刘峙视为徐州战场上的“主心骨”,这使得整个指挥系统充满了不稳定的因素。
徐州“剿总”的指挥机构和人员配置充满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刘峙任命了多个副总司令,还设置了“前进指挥部”,但这些措施并未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控制力。指挥部内的高层人物各自为政,根本无法形成统一的战斗力量。文强曾回忆道,当蒋介石突然离开徐州时,刘峙一时茫然,不知道该如何指挥接下来的局面,甚至命令前线停战,原计划暂停执行。面对这种情形,刘峙显得毫无应变能力,不知道如何应对眼前的困局。
在此期间,邱清泉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副总司令职位,他想取代杜聿明的位置来指挥战事。对此,文强有过详细的回忆,他提到邱清泉一度想取代杜聿明,而在面对杜聿明时,他甚至表现出伪善的面孔,试图通过取代杜来加强自己的控制力。虽然他提出要承担所有责任,实际行动却暴露了他的野心与不满。邱清泉不仅对杜聿明怀有不满,也在与其他将领的互动中表现得极为不耐烦。即便是在困境中,邱清泉仍然不放过任何机会,想要替代杜聿明的位置。
与此同时,刘峙和蒋介石的指挥系统也陷入了极大的混乱。蒋介石指令将徐州和华中地区的部队统一由白崇禧指挥,但很快白崇禧就反悔了,最终拒绝执行这一命令。这一变故激怒了蒋介石,他开始怀疑白崇禧的忠诚。文强也提到,蒋介石为了应对可能的失败,试图将责任推给白崇禧,这使得蒋介石与白崇禧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而蒋介石与其他高级将领之间的矛盾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像邱清泉、李弥等人都想通过“拆台”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权力。
总的来说,蒋介石在徐州“剿总”指挥部的组织和用人方面犯下了严重错误。刘峙与杜聿明之间的纷争,六个副总司令和三个前进指挥部副主任的设置,使得整个指挥系统失去了应有的效率和协调性。即便如此,蒋介石依然无法做出明智的决策,最终导致了战局的恶化。徐州“剿总”不仅仅是一个军事指挥的失败,更暴露了蒋介石在战略布局和用人上的重大失误。
从这场战役的失败可以看出,蒋介石用人上的犹豫和怀疑,导致了指挥系统的混乱与内部分裂。究竟这些将领是否能最终扭转战局,似乎已经不再重要,因为当时的国民党军队已经面临着巨大的内外压力,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