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历了一个经济建设的艰难起步阶段。在这段历史中,这一精神的代表之一。为了将自己的知识与心血贡献给祖国,他决定回国,但在途中却被美国当局软禁,忍受了种种折磨。然而,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他始终没有放弃,最终在1955年,他终于成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时至今日,又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走上了类似的道路,他便是潘锦功。美国和印度都曾以巨额报酬试图留住他。那么,为什么这些国家如此不惜代价地阻止他回国呢?潘锦功的研究成果到底有何吸引力? 潘锦功出生于浙江杭州,父母都是普通的职工,家庭条件也并不富裕。尽管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非常注重给潘锦功提供良好的教育,尤其强调要好好学习、心怀祖国。潘锦功从小就对学习充满热情,努力争取每一个进步。学校里,他总是名列前茅,而父亲则常常给他讲述一些伟人的故事。知道了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事迹后,他也将钱学森视为自己的学习榜样。 1992年,潘锦功考入中国电子科技大学,选择了化学专业。虽然当时计算机专业发展迅速,许多朋友都建议他选择计算机,但潘锦功坚决选择了化学。他认为,尽管计算机领域有前景,但我国化学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在这个领域有所突破。 大学毕业后,潘锦功并没有停下脚步,受到导师的鼓励,他决定前往美国的新泽西理工大学深造。博士期间,潘锦功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研究成果引起了美国的关注。他通过不懈努力,最终成功研发出了发电玻璃这一技术。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一研究,他还成立了碲化镉研究实验室。他将传统光伏技术与玻璃结合,创造性地将碲化镉涂在玻璃上,成功开发出既能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又具有高强度的发电玻璃。这种技术使得普通玻璃拥有了独特的电力转化能力,前景广阔。 然而,美国并不希望失去这一优秀的科学家,他们通过巨额酬劳来试图留住潘锦功。但潘锦功的爱国情怀并没有被金钱动摇,他坚定地决定回到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美国因此对他展开了各种手段,最终将他扣留,但他们无法抑制他归国的决心。潘锦功经历了种种磨难,终于在2011年5月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然而,就在他准备登机的时刻,美国方面再次试图阻止他离开,他们派人追到机场,企图拦住他。然而,潘锦功早有准备,他通过迅速反应和大声呼喊,成功地摆脱了追踪人员。 回到祖国后,潘锦功决心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用于国家建设。他带着在美国研发的发电玻璃技术和34项研究专利,投入到国内的科技发展中。然而,当印度得知潘锦功回国的消息后,开出了上亿的报酬,甚至提出可以分享专利,但潘锦功依然坚定拒绝了这些诱惑,表示:发电玻璃可以分享出去,但必须要从中国走出去。 回国后的潘锦功将自己的重点放在了发电玻璃的研发上。这种新型的能源技术不仅能够减少污染、降低成本,还具备高效的发电能力。带领国内团队的潘锦功成功研发出了碲化镉玻璃,这种玻璃在全球范围内的面积最大,并且中国目前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然而,这条研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潘锦功经历了种种困难与挑战,但他依旧坚持不懈,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 潘锦功在回国后的创业历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首先,他选择了四川作为创业的地点,因为四川地理位置优越,能够辐射到西南五省的巨大市场,并且四川省委对他的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提供了5000万的资金。然而,公司的高层人员却在资金到位后卷款跑路,导致潘锦功的公司陷入资金困境。他本来打算购买实验室的高端仪器,但一夜之间,资金链断裂,所有计划都被打乱。 为了渡过难关,潘锦功不得不选择融资。然而,由于当时很少有公司了解发电玻璃这一技术,他四处碰壁,经过多次努力,终于成功融资。但在此过程中,公司又遇到了资金链短缺的问题,导致团队士气低落,甚至一度只有29名员工。然而,潘锦功并没有因此放弃,他用坚定的信念激励团队,表示:只要我们有技术,有人在,我们不服输,就不会被打倒。凭借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带领团队继续开展研发工作。 在一系列的挑战之后,潘锦功和团队找到了突破口。当时,光伏产业正经历起伏,一家矿业公司出价500万元购买他们的技术。但这家公司最终没有兑现承诺,潘锦功的团队面临着再次失败的局面,且只剩下了800元的资金。正当他们失望的时候,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春风为他们带来了新的机会。四川省委及时为潘锦功提供了800万的资助,这笔资金帮助他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潘锦功的研究终于迎来了成果。2016年,中国光伏产业开始成型,潘锦功研发的发电玻璃转化率提升至17.8%,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中国在这一领域成为了领军者。2017年,潘锦功的生产线完成了建设,只需55秒就能生产出世界上最大单体面积的发电玻璃,远远超过了美国的生产水平。这一成就不仅证明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进步,也展示了中华儿女的坚持与努力。 发电玻璃的问世引起了全球广泛关注。该技术仅通过在普通玻璃上覆盖4微米厚的碲化镉薄膜,就能够大幅提升电能转化效率。它为普通家庭提供了每年约260度至270度的电量。随着需求的增加,潘锦功的订单源源不断,尽管他回忆起那时只拿了一元钱年薪,但他的坚持最终带来了丰硕的成果。 2020年,潘锦功在瑞昌市建立了全球首条光伏建筑一体化生产线,突破了以往技术的瓶颈,引领了全球发电玻璃的潮流。他感慨道:我们也要一步步走向世界的最前沿。在今天的中国,科技强国的建设离不开像潘锦功、钱学森、邓稼先、杨振宁这样的科技工匠和爱国人才。正是有了他们的奉献与努力,才有了中国如今的科技成就。历史中总会有人在默默负重前行,而今天我们安享和平幸福的生活,正是这些无畏的奋斗者们为国家作出的伟大贡献。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祖国,选择了将个人的梦想与祖国的复兴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