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怎样投降的
80年前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这一天因此成为日本投降日。中国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全面抗战,美国经过3年8个月艰难惨烈的太平洋战争,再加上苏联势如破竹的最后一击,终于打败了曾经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
雅尔塔会议的承诺
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苏美英“三巨头”,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就击溃德国和处置战后德国,以及成立联合国等问题,进行了会谈,并达成一系列协议。
关于苏联对日作战问题原先并未纳入议程,但美国总统罗斯福担心对日战争可能再拖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急切希望苏联参战。会议期间,应罗斯福的请求,罗斯福和斯大林于2月8日下午进行了会谈,达成了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协定。2月11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签署了这一协定,史称《雅尔塔协定》。协定规定,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本作战。
雅尔塔“三巨头”
美国之所以要求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是因为当时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预测,在德国投降后尚需18~24个月,甚至有可能到1949年才能打败日本,美国要为此付出伤亡50~100万人的代价。1945年1月,参谋长联席会议在给罗斯福的备忘录中说,苏联尽早参战及全力投入进攻,是为我们太平洋地区作战提供最大支援所必需。罗斯福进一步认为,关键的问题不在于苏联是否参战,而在于是否能及时参战。斯大林的承诺使罗斯福长出了一口气。
4月5日,苏联政府宣布废除1941年4月13日与日本签订的苏日中立条约。同一天,在极度沮丧中,日本小矶内阁总辞职,铃木贯太郎组阁。
波茨坦公告的发表
在德国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苏美英三国首脑于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柏林近郊波茨坦举行会议。鉴于当时对日作战尚在激烈进行,美国新任总统杜鲁门迫切需要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杜鲁门在回忆录中写道:“由于我们的军队在太平洋战场在向前推进时伤亡非常惨重,促使苏联加入战争便更迫切,这是一个迫使我不得不离开本国,同斯大林和丘吉尔举行会议的原因。……我去波茨坦有很多原因,但是在我的思想里最迫切的是要得到斯大林重申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决心,这是我们的军事领袖最急于要得到的一件事。”
在会议过程中,7月26日,发表了《美英中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虽然苏联在会议前已经通知美国,将在8月8日对日宣战,但杜鲁门却仍然背着苏联起草了公告,经丘吉尔同意后,电报告知蒋介石,随后向全世界公开发表。斯大林对此表示了不满,但为了履行在雅尔塔达成的对日作战的承诺,苏联于8月8日宣布加入波茨坦公告。
7月27日,在日本天皇裕仁的参加下,日本最高战争指导委员会讨论了日本对波茨坦公告的立场。会议决定,鉴于苏联没有在公告上签字,因此不予理睬。7月28日,日本首相铃木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政府认为公告并无任何主要价值,只有对它置之不理,我们只能为战争到底向前迈进”。
美国投掷原子弹
就在波茨坦会议召开的前一天,1945年7月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阿拉默果尔多基地进行的原子弹爆炸试验获得成功。这对刚抵达波茨坦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和英国首相丘吉尔来说,似乎平添了不少与苏联讨价还价的资本。他们一致认为,西方的威力已大大加强,再也不需要苏联在远东参战了。远东将成为西方的势力范围,苏联可以被排除在外。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杜鲁门在后来对斯大林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
但当杜鲁门在7月24日装作漫不经心地向斯大林提到我们已经拥有了一种“威力异乎寻常、难以想象的新式炸弹”时,却令杜鲁门和丘吉尔大失所望。杜鲁门后来回忆道,当他向斯大林说这句话时,他和丘吉尔都不约而同地极其注意斯大林的面部表情,他们认为斯大林会表现出紧张,至少会表现出关注,但没想到这位苏联最高统帅并没有任何异乎寻常的表示。事实上,斯大林已通过苏联情报部门掌握了这一情况,当他会后返回住所时,就向莫洛托夫和朱可夫谈到了与杜鲁门这次谈话的内容。莫洛托夫听后说,“他们是想抬高身价”,斯大林笑道,“让他们抬高身价好了,告诉库尔恰托夫(注:苏联原子弹研制负责人)加快我们工作的进度”。
斯大林在波茨坦圆桌会议上
正当苏联预定对日出兵的日期到来之际,美国迫不及待地对日本使用原子弹。8月6日早8点,美国B-29型轰炸机进入广岛市中心上空,随后投下一枚原子弹。原子弹爆炸造成广岛32万居民中的20余万居民死伤,其中死亡14万人。美国预计日本3天内会投降,这样苏联就不能出兵了。但没想到的是,日本非但没有投降,反而进行更加顽强的抵抗。于是美国在8月9日苏联出兵的当天,又在日本长崎投掷了第二枚原子弹,造成长崎27万居民中的10余万居民死伤,其中死亡7万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使用原子弹。
原子弹爆炸在空中形成的“蘑菇云”
美国政府反复说明投掷原子弹是为了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迅速结束二次大战,挽救几百万人的生命,但事实上,日本军事崩溃已成定局,投掷原子弹并无战略、战术上的必要。美国时任国务卿贝尔纳斯坦承,美国投掷原子弹,就是为了迫使苏联在战后利益格局处置上作出让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布莱克特说,“美国在苏联对日宣战的日期日益迫近的情况下使用原子弹,与其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次军事行动之一,不如说是战后对苏冷战的第一次作战。”美国著名作家、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郎写道:“当我们在广岛投掷原子弹后,我看到恐惧又回到了刚刚才看到和平的眼睛。恐惧之后是思索:为什么在日本行将战败的时候,美国要在两个日本城市杀死25万居民呢?华盛顿是否要垄断胜利,把苏联摒除出远东问题的解决之外呢?无论怎样,事实是和平的幻想破灭了,世界从此进入了核时代,原子弹外交开始了。”就连丘吉尔也认为,“那种认为原子弹决定了日本命运的观点是错误的。”
广岛市区被夷为焦土
但令美国意想不到的是,日本对美国投掷两颗原子弹的反应并不强烈,连个正式会议也没召开,仍然进行其本土决战的准备。
苏联对日宣战
苏联在德国投降后就开始着手部署对日作战。当时,日本在伪满洲国和朝鲜境内集结了大量军队,其主力是精锐的关东军,拥有逾百万军人、6500多门大炮(包括巨型重炮)、1200多辆坦克、2000多架飞机和25艘舰艇。日军在与苏联和蒙古接壤处构筑了17个宽达100公里、深达50公里的要塞区,共计4500余座地堡和碉堡等防御工事。
为确保毕其功于一役,苏军最高统帅部优先将在卫国战争期间有良好战绩且拥有相似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作战经验的部队调往远东。苏联利用强大的铁路网,在1945年5月至8月,从1万多公里以外的欧洲战场,迅速将70多万军队和大批武器装备及其他作战物资调往远东。这期间共发出火车1692列,调运的军队有3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一个坦克集团军,加上远东地区原有驻军,总兵力达到157万余人,装备有26137门大炮、5556辆坦克、3446架飞机,以及数量众多的装甲运兵车和汽车。
由于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和制造了很多假象,如此规模庞大、路途遥远、时间漫长的军事调动,竟然没被日军探出究竟。此举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迹。
苏军大纵深进攻示意图
红色椭圆为苏军方面军进攻位置
红色箭头为苏军集团军进攻方向
红色小圆圈为苏军占领要地
蓝色圆圈为日军主要防地
斯大林还调派了很多优秀的高级将领承担对日作战的指挥任务,其中包括华西列夫斯基、麦列茨科夫和马林诺夫斯基3位苏联元帅。7月30日,斯大林发布最高统帅令,设立苏联远东红军总司令部,任命苏联武装力量副最高统帅华西列夫斯基为总司令,下辖远东第一方面军、远东第二方面军和后贝加尔方面军。远东第一方面军司令员为麦列茨科夫,突击方向为牡丹江地区,进而攻占哈尔滨、长春。远东第二方面军司令员为普尔卡耶夫大将,突击方向为沿黑龙江直指哈尔滨。后贝加尔方面军司令员为马利诺夫斯基,突击方向为长春和沈阳,以及张家口、多仑。与之配合行动的还有3个空军集团军、3个防空集团军和太平洋舰队、红旗阿穆尔河区舰队。
8月7日下午4:30,斯大林给华西列夫斯基下达命令,苏联远东红军做好一切战斗准备,从8月9日零时起向日本关东军发起全线进攻。
8月8日下午5点,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即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约见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宣读并递交了《苏联对日本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宣言》。宣言指出,“希特勒德国被打败后,日本成为唯一仍在继续进行战争的国家。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关于日本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的要求遭到日本拒绝,因此,日本政府向苏联提出的关于调停远东战争的建议失去了一切根据。鉴于日本拒绝投降,同盟国建议苏联政府加入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以缩短战争时间,减少牺牲,并促进迅速恢复普遍和平。苏联政府根据雅尔塔会议精神,忠于同盟国义务,接受同盟国建议,并已参加7月26日的同盟国公告。苏联政府认为这项政策是唯一能够使和平尽快到来的手段,它将使人民免于进一步的牺牲和苦难,并给日本人民提供一个可能性,使其免于受德国拒绝无条件投降后所遭到的那种危险和毁灭。鉴于上述理由,苏联政府宣布从明天,即8月9日起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
苏联的宣战也是对中国人民的极大鼓舞和援助。毛泽东在苏联宣战的第二天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文章,他指出:“由于苏联这一行动,对日战争的时间将大大缩短。对日战争已处在最后阶段,最后战胜日本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时间已经到来了。”
苏联红军发动进攻
这次战役的一大特点是不寻常的开端——进攻前没有通常的炮火准备,而是在8月8日晚,三个方面军的多支先遣部队悄无声息地越过边境,在敌军还没反应过来时就在多地突然攻占了敌人的防御工事,为大部队进攻开辟了通道。8月9日零时10分,苏联红军出其不意地从东、中、西三个方向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在5000公里的战线上同时向日军发起猛烈进攻。苏联红军翻越绵延起伏的大小兴安岭,穿越茂密的森林、浩瀚的沙漠和辽阔的草原,以雷霆万钧之力、摧枯拉朽之势突破了日军精心构建的强大防线,东西对进、从北下压,纵深达200至800公里,迅速切断了关东军与华北、朝鲜的联系,同时切断了日军逃往海上的通路。经过激烈战斗,于8月14日挺进满洲腹地,将日军分割成几个孤立的集团,对其实施分割围歼。几乎所有地方的敌人都开始陆续投降。
日军举白旗向苏军投降
日军向苏军缴械
苏联红军以每天100公里的速度向前猛攻,短短6天时间,就迅雷不及掩耳地将号称日本最精锐的百万关东军打得溃不成军。从8月18日到27日,哈尔滨、沈阳、长春、吉林、旅顺、大连、平壤、咸兴等地相继获得解放。
苏军所到之处受到当地居民热烈欢迎
8月19日苏军解放哈尔滨
8月19日苏军解放大连和旅顺
8月19日佛晓,由后贝加尔方面军特命全权代表阿尔乔缅科上校率领的12人先遣小组,在5架战斗机护航下突降长春机场,并迅速控制了跑道,随后载有三百名空降兵的运输机群降落。当时机场上停有300架日军飞机,还来不及反应就被苏军俘获。阿尔乔缅科率队立即驱车奔向日本关东军本部。上午,看到大势已去的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不得不摘下配刀,向苏联红军投降。8月20日,苏军空降兵占领了沈阳机场,并俘虏了正准备逃往日本的伪满洲国皇帝溥仪。8月底,部署在满洲和朝鲜的日本关东军及敌军其他力量全部投降。
关东军第3方面军司令官签署投降书
日本宣布投降
苏联的出兵给日本以极大打击,23天内日军遭受了二战期间最惨重的损失——超过70万人死伤。随着关东军的灭亡和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军事经济基地的丧失,日本已完全没有了继续战争的实际力量和可能性,使其负隅顽抗的最后希望宣告破灭。
日本统治集团已清楚地认识到,美国原子弹摧毁的是城市和平民,而苏联出兵动摇的是天皇制和领土完整。就连一直叫嚣“本土决战”和陆地“长期战争”的日本陆军大臣、参谋总长等,也不得不低头认败。
8月15日中午12点,日本帝国主义的最高统治者天皇裕仁以广播”停战诏书“形式宣布投降。当天,日本铃木内阁垮台。
日本天皇裕仁宣读诏书
《新华日报》8月16日刊载
日本投降消息
8月15日《大公报》刊登
日本投降消息
9月2日,日本向美英中苏同盟国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接受了《波茨坦公告》的所有要求。
至此,从1937年7月7日开始的中国全面抗日战争和从1941年12月7日开始的太平洋战争,以美英中苏同盟国的胜利,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至此,这场给全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和无尽痛苦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正义的胜利,邪恶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毛泽东1945年9月3日发表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