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冈山顺利会师,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然而,在这一关键时刻,作为三位伟人之一的周恩来究竟身在何处,又在做些什么呢? 当时,周恩来在党内的地位远高于毛泽东与朱德。他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而毛泽东只是候补委员,朱德甚至连中央委员也不是。在1928年4月28日这一天,当朱毛红军在井冈山成功会师时,周恩来却身在上海,出席临时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讨论《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问题的议决案》。 这份议决案是由斯大林、布哈林以及向忠发、李振瀛等人共同起草的。文件中明确指出:目前党的工作重点在于争取广大的工农群众,对他们进行政治教育,组织他们,使他们紧密围绕党及党的口号展开行动。议决案特别警告说,当前形势下最大的危险是低估敌人的实力,过于自信可能导致脱离群众,从而削弱自身力量,最终被敌人打败。如果共产党忽视组织和争取群众的工作,没有为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做好充分准备,党的力量必将遭到削弱。
回顾当时的历史背景,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大规模清洗共产党和革命力量。随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相继爆发,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使革命陷入低谷,也让民众心生恐慌。在如此危急的局势下,共产国际提供的这份决议案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它帮助党内进行战略调整,为革命注入了新的希望。因此,周恩来在中央会议上对这份文件进行了深入讨论。 会上,周恩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中国革命与俄国不同,农民在革命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我们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城市工作的推进遇到困难,而在中国,城市与乡村的工作配合并不顺畅,导致乡村工作进展缓慢,这是我们亟需强化的部分。现在必须加紧在乡村的组织工作,虽然各地已有自发的斗争,但我们必须发挥领导作用。 紧接着,在4月30日,中央发布了通告,正式接受《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问题的议决案》。通告中指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争取群众,建立城乡群众组织,巩固并完善党的组织,同时继续与白色恐怖作斗争。这些工作是为准备工农总暴动取得胜利打下基础的关键条件。 当时,中共六大计划于1928年6月在莫斯科召开。为此,周恩来与邓颖超在5月初离开上海,前往莫斯科参加会议。在这次大会上,周恩来再次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而毛泽东仅为中央委员,朱德未能当选为候补委员。 值得注意的是,朱毛红军在井冈山的会师,也离不开周恩来的重要支持。1928年初,周恩来在上海主持中央工作时,了解到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情况,以及朱德与陈毅发动的湘南暴动,便指示将毛泽东和朱德的会师列入议程。他派人给朱德送信,建议他率部前往井冈山与毛泽东红军汇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周恩来为两军会师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 周恩来在参加完六大返回中国后,得知朱毛红军已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并组建红四军,他感到非常欣慰,还特地给贺龙写信,分享红四军的建军经验。在信中,周恩来写道:在朱毛军队中,党的组织是以连为单位建立的,每个连都有自己的党支部,每连以下还有小组,连以上设有营委和团委等组织。由于每个连都设有党组织,平时和作战过程中,党组织都能对每个连进行指导和帮助。据来人反映,这样的组织安排效果非常好。将来你们部队若要建立党组织,可参考这一经验。周恩来的一系列行动,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国革命的坚定支持,也显示出他对革命力量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