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章改写并增加细节描述后的新版本如下:
前言:
公元234年八月,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最后一次伐魏中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逝世后,蜀汉大军依次撤退回成都。尽管出现了魏延和杨仪的叛乱,幸而有王平和马岱等人迅速平息了局势。
最终,魏延被诛灭三族,杨仪也被贬谪。这场权力动荡迅速得到了合理解决,然而《三国演义》却普遍认为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将成为他的继承人,主持九次北伐,企图复兴汉室。
这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何诸葛亮去世二十年后,姜维才开始北伐呢?原因在于姜维虽受到诸葛亮器重,但在当时蜀汉朝廷的权力结构和政治资历中,他的地位尚未显赫。事实上,稳定局势的不是姜维,而是当时的署留府事蒋琬和典宿卫诸营的侍中董允等人。
(一)权力逐步提升的过程
诸葛亮生前曾向署留府事蒋琬和留府长史张裔赞誉姜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胜过永南和季常。”他还称赞道:“应该培养五六千虎步兵给姜伯约。姜伯约在军事上极为敏锐,有勇有义,深谙兵法。他忠心于汉室,才华超群,应当进宫觐见君主。”
尽管姜维担任了中监军和征西将军,但他仍仅仅是领导五六千人的典军之一,官职不过是四征将军,远不及吴懿、吴班、魏延、王平、马忠和邓芝等人。尽管他在蜀汉军方具有实权,但官职资历仍然不足以承担更大责任。
建兴十二年八月回到成都后,姜维晋升为右监军,并成为蜀汉杂号将军中除杂号大将军外地位最尊崇的人,被封为辅汉将军。然而,他依然只是军方中的中上层人物。
在大将军录尚书事的蒋琬统治的十四年里,姜维得到了更多关照,并逐渐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军事经验。他的地位在朝堂上得到了提升,尽管比起当年还有差距。
延熙元年至延熙九年期间,蒋琬逝世,姜维多次率领军队进攻陇右地区,与魏将郭淮和夏侯霸作战,并取得了一些战果。在这九年中,姜维逐渐升至镇西大将军和凉州刺史的高位。同时,蜀汉军方的吴懿、魏延、吴班、王平、马忠和邓芝相继去世,使姜维成为军方的主要领导者。
(二)政策保守与受制的阶段
蒋琬执政的十二年间,姜维主要受到关注和提升地位,同时积累了政治和军事经验。经过这十二年的历练,尽管姜维在朝堂上的基础仍然薄弱,但与他年轻时相比,已有了显著进步。
然而,刘禅的崛起也成为了一个重要因素。公元247年,大将军录尚书事费祎成为蜀汉军政的首脑,姜维的地位竟然跃升为仅次于大将军的三公级别的卫将军。刘禅还赋予姜维制约费祎的权力,使他成为尚书事。
姜维成为军方第二人后,费祎对他实施了一定的限制。费祎执政期间,他强调保守政策,将蜀汉的战略重心从进攻转为防守,这也影响了姜维的军事计划。费祎曾对姜维说:“我们无法与丞相相比;即使丞相也不能统治中夏,更何况我们!我们应该保卫国家、治理民生,尊重社稷,等待有能者继承我们的功业,不应寄望于侥幸成功。如果未能如愿,将来会后悔莫及。”
费祎执政七年后,于公元253年元旦被左将军郭修刺杀。姜维直到公元254年才被封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尽管经历了蒋琬和费祎的执政,姜维的名义上成为了蜀汉军方的首领,但在实际上仍低于车骑将军夏侯霸的地位。
直到公元256年春,姜维才被正式封为大将军,成为蜀汉军方的最高指挥官。这一时刻距离诸葛亮去世已经二十二年,距离蜀汉灭亡也只有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