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臣左宗棠,收复新疆、力挽狂澜,堪称晚清栋梁。然而,当他病逝之际,朝中却为一个问题陷入空前僵局——给他定什么谥号?
礼部连上四案,满朝文武众说纷纭,却次次被慈禧太后一口否决。堂堂功臣,死后连一个“名字”都难定,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权力博弈与政治算计?
1885年的福州城,秋意正浓。74岁的左宗棠躺在病榻上,已经有些日子了。这位曾经征战西北、收复新疆的老将军,如今连说话都有些费力。
身边的幕僚们轮流守护,谁都不敢离开半步。9月5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左宗棠突然睁开了眼睛,嘴唇微动,似乎想说什么。
贴身侍从赶紧凑近,只听见他断断续续地说:"国家...还有...很多事..."话没说完,这位为大清效力半生的老臣就永远闭上了眼睛。
消息传到北京,整个朝廷都震动了。慈禧太后正在用早膳,听到这个消息,手中的筷子"啪"的一声掉在了桌上。她沉默了许久,眼圈有些发红:"左宗棠走了,朝廷又少了一根顶梁柱啊。"
要知道,在晚清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像左宗棠这样既能打仗又能理政的人才,真是凤毛麟角。
他不光收复了新疆,还创办了福州船政局,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样的人物去世,朝廷必须给予最高的礼遇。
说到谥号,现代人可能觉得不就是个称号吗?其实在古代,这可是件了不得的大事。谥号相当于给一个人的一生下定论,是对他功过是非的最终评价。
礼部的官员们接到任务后,立刻开始翻阅典籍。按照规矩,谥号要根据死者生前的功绩和品德来定。像左宗棠这样的人物,谥号既要体现他的军功,又要彰显他的文治才能,还要符合他的品格,这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负责此事的礼部侍郎王文韶愁得头发都白了几根。他召集了十几位精通典籍的官员,在礼部的大堂里连续讨论了三天三夜。
"左大人戎马一生,收复新疆,功比卫青、霍去病,用'武'字如何?"一位年轻官员提议。
"不妥不妥,"一位老臣摇头道,"左大人不仅会打仗,还精通诗文,创办洋务,是文武全才。单用'武'字,太片面了。"
讨论来讨论去,大家最后达成共识:用"文"字开头。在谥法中,"文"的含义很丰富,可以指学问渊博,可以指治理有方,也可以指道德高尚。配上什么字呢?大家想到了"忠"。左宗棠一生忠于朝廷,忠于国家,"文忠"二字,似乎很合适。
王文韶信心满满地把"文忠"这个谥号呈给慈禧太后。谁知道,慈禧看了一眼就摇头了:"'忠'字太普通了,配不上左宗棠的功绩。"
这下可把礼部的官员们难住了。他们又重新商议,提出了"文恭"。慈禧还是摇头:"'恭'字太软弱,左宗棠可是个硬汉子。"
第三次,他们提出"文毅"。慈禧皱眉:"'毅'字虽好,但还是不够分量。"
第四次,礼部提出"文烈"。这回慈禧直接发火了:"'烈'字用在战死沙场的将军身上才合适,左宗棠是病逝的,怎么能用这个字?"
连续四次被否决,礼部的官员们都有些绝望了。王文韶急得在府里来回踱步,突然想起一个人——许庚身。
许庚身是个有意思的人物。他虽然只是个七品小官,但在朝中的名声却很大。为什么?因为他肚子里的学问实在太多了。据说他能把《资治通鉴》倒背如流,对历朝历代的典故如数家珍。
王文韶亲自登门拜访。许庚身的住处很简陋,就是胡同里的一个小四合院。王文韶说明来意后,许庚身沉思片刻,突然眼睛一亮:"有了!'文襄'如何?"
王文韶一听,拍案叫绝。"襄"这个字妙啊!在谥法中,"因事有功曰襄",意思是因为某件大事立下功劳的人才配得上这个字。而且历史上用"襄"字的,都是些了不起的人物。春秋时期的宋襄公虽然打仗输了,但他讲仁义;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后成为霸主,都是有大作为的人。
更妙的是,清朝以前也有几位"文襄"。比如多尔衮死后被追谥为"文襄",还有乾隆朝的名臣阿桂也是"文襄"。这些人都是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大臣。
许庚身还解释道:"左公收复新疆,这是'因事有功';创办洋务,这是'有德于民'。'文襄'二字,恰如其分。"
王文韶把"文襄"这个建议呈给慈禧,这回慈禧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好!就是'文襄'了。左宗棠配得上这个谥号。"
消息传出后,朝野上下都觉得这个谥号定得好。左宗棠的家人和部下们听到这个消息,都流下了眼泪。要知道,在清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上,能得到"文襄"谥号的大臣屈指可数。
有意思的是,左宗棠生前其实对这些虚名看得很淡。他曾经对部下说过:"我这一生,不求青史留名,只求对得起国家百姓。"可是历史就是这样,越是不在乎名利的人,反而越能得到后人的尊重。
从左宗棠去世到谥号确定,前后折腾了近一个月。这期间,朝廷上下为了两个字费尽心思。看起来是在讨论谥号,实际上是在给一个时代画上句号。左宗棠的去世,标志着晚清最后一批中兴名臣的凋零。二十七年后,大清朝也走到了尽头。
一个谥号,两个字,却要皇太后亲自过问,大臣们绞尽脑汁,这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小题大做。可是在那个时代,这两个字承载的是一个人一生的评价,是朝廷对功臣的态度,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左宗棠最终得到"文襄"的谥号,既是对他个人的肯定,也反映出即便是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朝廷对真正的人才还是给予了应有的尊重。
信息来源:
《清史稿·左宗棠传》
《清实录·德宗实录》
许庚身《谥法考》手稿
王文韶《礼部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