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左宗棠病逝后,朝臣伤透脑筋,连上四个谥号,都被慈禧否决
迪丽瓦拉
2025-09-28 03:03:47
0

前言:

一代名臣左宗棠,收复新疆、力挽狂澜,堪称晚清栋梁。然而,当他病逝之际,朝中却为一个问题陷入空前僵局——给他定什么谥号?

礼部连上四案,满朝文武众说纷纭,却次次被慈禧太后一口否决。堂堂功臣,死后连一个“名字”都难定,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权力博弈与政治算计?

一代名臣的最后时光

1885年的福州城,秋意正浓。74岁的左宗棠躺在病榻上,已经有些日子了。这位曾经征战西北、收复新疆的老将军,如今连说话都有些费力。

身边的幕僚们轮流守护,谁都不敢离开半步。9月5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左宗棠突然睁开了眼睛,嘴唇微动,似乎想说什么。

贴身侍从赶紧凑近,只听见他断断续续地说:"国家...还有...很多事..."话没说完,这位为大清效力半生的老臣就永远闭上了眼睛。

消息传到北京,整个朝廷都震动了。慈禧太后正在用早膳,听到这个消息,手中的筷子"啪"的一声掉在了桌上。她沉默了许久,眼圈有些发红:"左宗棠走了,朝廷又少了一根顶梁柱啊。"

要知道,在晚清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像左宗棠这样既能打仗又能理政的人才,真是凤毛麟角。

他不光收复了新疆,还创办了福州船政局,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样的人物去世,朝廷必须给予最高的礼遇。

谥号背后的大学问

说到谥号,现代人可能觉得不就是个称号吗?其实在古代,这可是件了不得的大事。谥号相当于给一个人的一生下定论,是对他功过是非的最终评价。

礼部的官员们接到任务后,立刻开始翻阅典籍。按照规矩,谥号要根据死者生前的功绩和品德来定。像左宗棠这样的人物,谥号既要体现他的军功,又要彰显他的文治才能,还要符合他的品格,这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负责此事的礼部侍郎王文韶愁得头发都白了几根。他召集了十几位精通典籍的官员,在礼部的大堂里连续讨论了三天三夜。

"左大人戎马一生,收复新疆,功比卫青、霍去病,用'武'字如何?"一位年轻官员提议。

"不妥不妥,"一位老臣摇头道,"左大人不仅会打仗,还精通诗文,创办洋务,是文武全才。单用'武'字,太片面了。"

讨论来讨论去,大家最后达成共识:用"文"字开头。在谥法中,"文"的含义很丰富,可以指学问渊博,可以指治理有方,也可以指道德高尚。配上什么字呢?大家想到了"忠"。左宗棠一生忠于朝廷,忠于国家,"文忠"二字,似乎很合适。

慈禧的四次否决

王文韶信心满满地把"文忠"这个谥号呈给慈禧太后。谁知道,慈禧看了一眼就摇头了:"'忠'字太普通了,配不上左宗棠的功绩。"

这下可把礼部的官员们难住了。他们又重新商议,提出了"文恭"。慈禧还是摇头:"'恭'字太软弱,左宗棠可是个硬汉子。"

第三次,他们提出"文毅"。慈禧皱眉:"'毅'字虽好,但还是不够分量。"

第四次,礼部提出"文烈"。这回慈禧直接发火了:"'烈'字用在战死沙场的将军身上才合适,左宗棠是病逝的,怎么能用这个字?"

连续四次被否决,礼部的官员们都有些绝望了。王文韶急得在府里来回踱步,突然想起一个人——许庚身。

高人指点迷津

许庚身是个有意思的人物。他虽然只是个七品小官,但在朝中的名声却很大。为什么?因为他肚子里的学问实在太多了。据说他能把《资治通鉴》倒背如流,对历朝历代的典故如数家珍。

王文韶亲自登门拜访。许庚身的住处很简陋,就是胡同里的一个小四合院。王文韶说明来意后,许庚身沉思片刻,突然眼睛一亮:"有了!'文襄'如何?"

王文韶一听,拍案叫绝。"襄"这个字妙啊!在谥法中,"因事有功曰襄",意思是因为某件大事立下功劳的人才配得上这个字。而且历史上用"襄"字的,都是些了不起的人物。春秋时期的宋襄公虽然打仗输了,但他讲仁义;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后成为霸主,都是有大作为的人。

更妙的是,清朝以前也有几位"文襄"。比如多尔衮死后被追谥为"文襄",还有乾隆朝的名臣阿桂也是"文襄"。这些人都是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大臣。

许庚身还解释道:"左公收复新疆,这是'因事有功';创办洋务,这是'有德于民'。'文襄'二字,恰如其分。"

尘埃落定的荣耀

王文韶把"文襄"这个建议呈给慈禧,这回慈禧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好!就是'文襄'了。左宗棠配得上这个谥号。"

消息传出后,朝野上下都觉得这个谥号定得好。左宗棠的家人和部下们听到这个消息,都流下了眼泪。要知道,在清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上,能得到"文襄"谥号的大臣屈指可数。

有意思的是,左宗棠生前其实对这些虚名看得很淡。他曾经对部下说过:"我这一生,不求青史留名,只求对得起国家百姓。"可是历史就是这样,越是不在乎名利的人,反而越能得到后人的尊重。

从左宗棠去世到谥号确定,前后折腾了近一个月。这期间,朝廷上下为了两个字费尽心思。看起来是在讨论谥号,实际上是在给一个时代画上句号。左宗棠的去世,标志着晚清最后一批中兴名臣的凋零。二十七年后,大清朝也走到了尽头。

结语

一个谥号,两个字,却要皇太后亲自过问,大臣们绞尽脑汁,这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小题大做。可是在那个时代,这两个字承载的是一个人一生的评价,是朝廷对功臣的态度,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左宗棠最终得到"文襄"的谥号,既是对他个人的肯定,也反映出即便是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朝廷对真正的人才还是给予了应有的尊重。

信息来源:
《清史稿·左宗棠传》
《清实录·德宗实录》
许庚身《谥法考》手稿
王文韶《礼部奏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日本帝国的毁灭之路 题图:电影《硫磺岛来信》剧照 今天是日本天皇裕仁广播《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 二战虽已...
日本票房黑马,笑到妈不认! 江户末期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 高坂新左卫门(山口马木也 饰)和搭档左之助受家老大人命令前来刺 杀反...
【民建先贤抗战故事(1)】黄炎...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80周年。193...
青花瓷U盘里的证言:法国小伙4...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猛犸新闻) 【青花瓷U盘里的证言:#法国小伙468天护送侵华铁证回家#】#马...
原创 廉... 历史上的今天:包拯的故事与他的人生选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包拯...
原创 司... 司马懿,曹魏政权的四朝元老,三代辅佐帝王,原本应该是曹魏最忠诚的臣子。然而,当他年迈之时,竟发动了高...
80年前的今天,日本无条件投降 今天是8月15日,80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浴...
原创 韩... 从正史的角度来看,韩信的真实身份可能是一位来自韩国的落魄贵族。由于这个身份的缘故,韩信在秦朝时期的生...
原创 二... 1942年8月,美国与日本在太平洋的瓜达卡纳尔群岛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战斗。经过数月的鏖战,美国最终...
原创 此...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战争与和平始终交替轮回。尤其在冷兵器时代,残酷的战争事迹层出不穷,与之...
原创 在... 在上一篇论文《没有北上中原的吴王阖闾为什么被有些人列入“春秋五霸”?》中,我探讨了“春秋五霸”的多种...
原创 八... 在您阅读本文前,请您轻点一下“关注”按钮,这不仅便于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分享,还能让您在其中获得一种独...
原创 一... 千百年来,人们常常在谈论中国古代的辉煌历史时提到“周秦汉唐”这些盛世王朝,但往往忽视了隋朝这个承上启...
原创 清...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虽然由一个少数民族主导,却在其统治期间形成了许多在制度和民生政策上...
原创 长... 长平之战赵国输得那么惨,这里头的弯弯绕绕真让人想不透呢。 你说赵国当时也算强国吧,手里有廉颇这样的老...
原创 奇... 战神白起是历史上著名的秦国将领,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经历了无数次艰苦的征战,累积了七十余场战役的胜...
原创 战... 在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进行着激烈的争斗,称为七雄争霸。在这一历史阶段,文臣与武将交替登场,彼此间你来...
馆藏春秋 传史育人 李东海在复兴博物馆为孩子们进行讲解。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王绿扬 “这辆马车是抗战时期毛主席转战...
原创 卢... 几天前,大V卢克文在他的新一期视频中提到了中美六代机竞争的话题,并感慨道:“历史的发展有时远远超乎我...
原创 湖... 那把越王勾践剑,说起来真是邪门。1965 年从湖北那战国墓里挖出来的时候,现场的人都看傻了 —— 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