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粟司令在千人大会上遭遇了严厉的批判,形势非常严峻。尽管林帅、叶帅等领导都在会上为粟司令说了几句宽慰的话,局势依然没有好转。简单几句话并不足以帮助他脱困。最终,粟司令能够脱离困境,依靠的是主席在会场外的一句讲话。主席说,粟司令在战争年代贡献巨大,来北京后虽然不免有些私心,但他为国家所做的工作是有目共睹的。主席的这一话,给了与会者明确的指示,大家不敢再对粟司令下手,最终他得以顺利过关。
事实上,在整个军委扩大会议中,主席并未亲自出席。那他又是如何得出这一论断的呢?当时,粟司令在遭受批判的最严厉时,多份自我检讨都未能通过,形势一度非常不利,几乎被“批臭”。尽管主席没有亲自到场,但他始终通过会议通报了解事态进展,每天都在关注着会议的详细情况。特别是,主席有意召见了萧劲光大将,询问粟司令的具体情况以及现场的进展。萧劲光如实回答,尽管粟司令的情况非常严峻,受到严厉批评,但他的人品非常好,自己可以担保,粟司令绝无二心。 萧劲光的“拍胸脯”保证,最终促成了主席上面那番话的出台,也为粟司令化险为夷提供了保障。那么,为什么主席选择萧劲光,而不是其他元帅呢?毕竟当时场上有很多资历比萧劲光更为深厚的将领,主席为什么不问他们呢? 答案在于,萧劲光和粟司令有着深厚的私人友谊。两人在红军时期便是同战线的战友,萧劲光当时是粟司令的上级,虽然职位上较高(担任政委),但粟司令的军事才能令萧劲光十分佩服,常向他请教军事问题。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一直延续到建国之后。直到抗美援朝前夕,主席仍有意让粟司令带兵出战,而为他配的副司令正是萧劲光。只因粟司令身体原因未能成行,萧劲光也未能赴朝作战。正因为两人有着如此深厚的友情,萧劲光自然成为主席求证粟司令人品和情况时的首选对象。 萧劲光大将若在关键时刻单独见到主席,自然会全力维护粟司令的名誉,给予他保护性的回答。而主席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点,他深知萧劲光为人正直,能给出公正、客观的意见。主席一直对粟司令的军事能力非常信任,尤其在解放战争期间,主席特意告知四大野战军及华北部队,虽然原则上是放权,但在粟司令身上,主席不止一次强调:“你可以临机决断,不要事事请示。”这显示了他对粟司令的极高信任。而粟司令也凭借出色的表现,赢得了主席的亲近与支持。1954年,主席任命粟司令为全军总参谋长,1955年还曾提出授予他元帅军衔,但粟司令出于谦虚,婉拒了这个提议。这并非他第一次谦让职位。 回到1958年,主席选择单独找萧劲光了解情况,显然并非想批判粟司令。事实上,主席一直有意保护粟司令,并为他寻找一个合适的口实。通过与萧劲光的谈话,主席获得了他所期望的正面反馈,最终做出保护粟司令的决定。萧劲光大将虽然不像粟司令那样战功赫赫,但他在人品上一直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做事稳重、言辞诚恳,他的汇报总是令人信服。因此,主席选择了萧劲光作为关键时刻的“知情者”,并最终决定保护粟司令。 虽然粟司令最终化险为夷,但在当时,许多人仍然对他保持距离,甚至不敢与他来往。根据粟司令夫人楚青同志的回忆,1958年他被批判之后,家里几乎没有人再来拜访,只有萧劲光大将时常过来,与粟司令下棋、喝茶、聊天,鼓励他不要丧气,要积极面对未来。这不仅体现了两人深厚的友情,也展示了萧劲光人格的高尚与正直。直到1994年,在张震将军等人的努力下,粟司令的“个人主义问题”得到了真正的平反,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的决策被认定为错误,粟司令的名誉也最终得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