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刚反唐》是明清时期极具代表性的一部通俗演义小说,被许多读者视为情节紧凑、人物鲜明的上乘之作。该书由清代姑苏如莲居士创作,讲述了唐代名将薛仁贵的孙辈——薛刚在家族惨遭灭门后,毅然举旗反唐的故事。故事主线虽有历史背景可依,但更多的是在真实史料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全书以薛仁贵与宿敌张士贵的恩怨为源头,这段宿怨延续到下一代,导致薛丁山(薛仁贵之子)被张台(张士贵之子)陷害致死。薛家上上下下几乎全被屠戮,长子薛勇、次子薛猛先后丧命,唯有幼子薛刚幸运逃生,由此踏上复仇之路。
关于作者姑苏如莲居士的真实身份,史料中并无确切记载。根据成书年代推断,《薛刚反唐》大约诞生于清乾隆年间。“姑苏”是古代苏州的称呼,因此推测作者应为江苏人。很多人仅凭书名就误以为薛刚反的是整个李唐王朝,从而将其归为“反派”,这种理解其实存在偏差。薛刚真正不满的,是武则天临朝称制时期的政治环境,他反的是权倾朝野的武氏集团。 《薛刚反唐》在流传过程中形式多样,既有小说版本,也有评书改编,最终成为民间口口相传的传奇故事。与《三国演义》相似,它的艺术成分多于史实,因此情节跌宕起伏,戏剧性极强。故事中,薛刚作为长安有名的豪门公子,在唐高宗李治年间的元宵节,与友人出街赏灯时,因看不惯禁街虎张宝强横行霸道,挺身而出打抱不平,却在冲突中意外伤了七皇子李昭,并导致其不治身亡。朝廷因薛家军功显赫,仅判薛刚流放。李治原本体弱多病,在丧子打击下不久坠亡,武则天遂全面掌权,并借机以“满门抄斩”之诏血洗薛家。所幸薛刚因早被流放逃过一劫,闻讯家门惨遭屠灭后,他怒火中烧,从祖父旧部西凉军中召集百万兵马,高举反唐大旗。 在与武则天的较量中,薛刚结识了庐陵王李显(李治第三子),二人结成同盟,历经多年艰苦征战,终迫使武则天退位,迎李显登基为唐中宗。然而李显为人狭隘多疑,很快对薛家疏远排挤,薛刚虽有从龙之功,仍未得善终。 唐中宗李显的历史形象颇为独特,被称作“上吊皇帝”。这一外号的来源,与他在母亲武则天的高压统治下战战兢兢、甚至屡欲自尽有关。武则天为稳固权力,不惜先后废杀两位太子——李弘与李贤,手段冷酷。李显在登上太子之位时已心存恐惧,选妃时拒绝母亲安排的武氏外戚女子,坚持迎娶韦氏,最终触怒武则天,被贬为庐陵王。十四年贬居生涯中,他精神高度紧绷,每逢武则天派人探视,都会惊慌得欲上吊,靠韦氏多次救下。 《薛刚反唐》的故事灵感,实际上源于历史上的“神龙政变”。政变由宰相张柬之、武将李多祚及薛畅等人发动,推翻武则天,迎李显复位。薛刚的原型,很可能就是薛畅——薛仁贵的后裔,父亲薛讷曾任左羽林大将军,薛畅也正是凭借这一世袭军职参与了政变,为李唐的中兴立下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