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三国演义》
对于三国时期的了解,除了史书《三国志》外,大多数人还得益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尽管罗贯中在小说中对一些人物有些许夸张与艺术化处理,但总体上与史实相差无几。无论是史实还是小说,许多情节总让人唏嘘不已,尤其是当我们翻开《三国演义》的第一页,看到的是三国鼎立的壮阔场面,然而,谁也未曾料到,最终统一天下,胜利的却是西晋。而这也让人感叹:若诸葛亮能比司马懿多活几年,历史或许会有另一番景象。
诸葛亮(181年-234年),出生在山东,年轻时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智。在动荡的三国时期,他依靠自身的努力最终成为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在政治、军事、发明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贡献。例如,他发明的木牛流马,以及改进的连弩,都对战场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谋略上,他更是超越了当时许多英雄豪杰,是众人仰慕的智者。
诸葛亮的家庭背景十分显赫,他的祖父曾是西汉的重要官员,而父亲在东汉时期亦担任过高职。可惜命运多舛,年幼的诸葛亮不幸失去了双亲,和弟弟一起寄养在叔父家中。幸得叔父的宠爱与悉心照料,诸葛亮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6岁时,他的叔父去世,诸葛亮虽有心报国,但眼见乱世未定,便选择埋头苦读,静待时机。在这一段时光里,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等古代贤士,尽管周围人对他不以为然,甚至觉得他不合时宜。
后来,刘备听闻了诸葛亮和庞统的名声,得到了徐庶的推荐。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刘备不惜亲自拜访,前后三次才终于得到了诸葛亮的答复,并献上了著名的《隆中对》。在这份谋略中,诸葛亮提出了“三分天下”的宏大构想,刘备听后深觉此策可行。此后,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不断征战,最终建立了蜀汉,与曹魏、孙吴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成为了蜀汉的支柱,承担起了国家的重担。
与诸葛亮相对立的,是魏国的大将司马懿(179年-251年)。他不仅是诸葛亮的最大对手,也是三国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两人在正史与《三国演义》中都有诸多交锋,且多次对决,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司马懿并未能占上风,但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司马懿曾差点借机一举打败诸葛亮,却最终选择放弃。
在《三国演义》中的一幕,诸葛亮为了挽回困局,使用了经典的“空城计”。当时,司马懿率领十余万大军进攻街亭,马谡未能成功抵挡敌军,司马懿随即兵临城下,诸葛亮知道自己兵力不足,无法抵抗敌人进攻,于是他命人将城门打开,自己带着古琴登上城楼,悠然自得地弹奏起来。这一奇妙的举动让司马懿产生了疑虑,认为城内必有埋伏,最终带领大军撤退。
“空城计”之后,后人对这一智谋津津乐道,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诸葛亮虽兵力不济,但早已在城内做好了布置,若司马懿贸然进城,定会陷入陷阱;另一些人则认为,诸葛亮不过是在虚张声势,想通过强装镇定来唬住司马懿。事实上,司马懿在临终时的遗言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真相。司马懿曾告诫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他在长期为魏国效力的过程中,一直受到怀疑和冷遇,自己不得不谨慎行事。他透露,早在当时他便已经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而选择撤退,是因为他深知若贸然进入,杀了诸葛亮,自己也会面临灭顶之灾。正如古话所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最终,诸葛亮早逝,蜀汉也随之灭亡。而司马懿在自己的基础上,奠定了西晋的江山,最终取代了曹魏,成为历史的最后赢家。这一切,不禁让人感叹:若诸葛亮能多活几年,或许历史的走向将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