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三年,因配享问题,乾隆皇帝在一次会话中对三朝老臣张廷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指责张廷玉仅仅是先帝的秘书,称他一生没有显赫的功绩,所谓的贡献不过是协助办理一些琐事。然而,乾隆的这番话显然带有偏见和片面性,未能公正评价张廷玉的真实作用。
张廷玉虽然没有军事上如同统兵将军那样立下赫赫战功,也未曾像某些封疆大吏那样治理一方,但他的职能主要集中在辅佐皇帝处理朝政事务,而这一职务往往是难以彰显个人光辉的。确实,辅佐皇帝的职责不像作战沙场那样直接可以用功绩来衡量。事实上,在康雍乾三朝,许多著名的汉族大臣如陈廷敬、刘统勋、王杰等,也没有什么令人铭记的业绩。朝廷上,许多大臣的功劳往往与皇帝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常听到“功在皇帝,过在臣子”这一评价。张廷玉虽然没有显赫的战功,但与其他汉族大臣相比,他的政绩却也不算微不足道。 事实上,张廷玉在清代的官方史料中,还被记载了一项颇具影响力的成就,那就是制定了“军机处章程”,这一举措是他为清朝政治体制的变革所做出的贡献。提起军机处章程,许多人可能会感到陌生,但如果将其拆解,便能看到这项制度背后的深远影响。早在雍正之前,议政处和内阁便是清朝政治决策的核心,但由于康熙皇帝时期议政处的削弱,这两个机构已经不再具备原有的权力。雍正即位后,不满传统制度对朝政效率的束缚,于是决定进行改革。在雍正七年,面对西北战事的日益紧张,他突破了旧有的体制,成立了军机处,直接将行政权力集中在了皇帝身边。这一创举无疑是清代历史中的一次重大改革,也标志着皇权进一步集中。 雍正推行的这一改革,实际上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原本的内阁票拟制度虽然严谨,但过于繁琐,往往导致政务处理效率低下。而明发上谕的制度更是暴露出信息泄露的问题,地方官员和大臣们常常能通过消息渠道提前知晓皇帝的指令,并迅速做出反应,逃避惩处或提前应对。因此,雍正对这一系统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在军机处成立后,张廷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为这一新机构制定了“廷寄”制度,这一制度的设立有效地解决了内阁票拟和明发上谕存在的弊端。廷寄制度既增强了文件的保密性,也大大提高了传递政令的效率。所有由军机处发出的文书,如“军机大臣字寄”和“军机大臣传谕”,都经过严密的保密措施,确保了指令不被泄露。这些密谕文件往往直接传送给地方的督抚或大员,通过快速而保密的方式进行传递,避免了信息在途中的泄露。 廷寄制度的实施,使得军机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指令传达到各省,同时也确保了这些指令的高度机密性。例如,文件上注明“马上飞递”字样时,文书可以在一天之内飞速到达三百里之外,甚至可以加速至六七百里或更多,从而保证了政务的迅速处理。这样的高效行政,不仅符合雍正对集权的要求,也为后来的皇帝所继承和发扬。 纵观张廷玉的生平,尽管他没有如其他将领那样立下赫赫战功,但凭借在军机处章程和廷寄制度上的贡献,足以证明他不仅仅是一个执行皇命的秘书。他的这些创新与变革对清朝政治体制的完善和高效运作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也为他的历史地位和荣誉加分。因此,配享太庙的荣誉,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