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80周年。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火岁月中,民建先贤挺身而出、奔走呼号,以实业救国、隐蔽战线支援等多种方式投身抗日救亡事业,用行动践行爱国之志,为抗战胜利与民族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缅怀民建先贤的家国情怀,赓续民建优良传统,自今日起,民建中央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摘登部分征文作品,与广大会员一同重温先贤们在抗日救亡中的奋斗故事,铭记历史、致敬先贤,从中汲取奋进力量,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民建先贤抗战故事
笔剑砺丹心 嘉行照汗青
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江苏川沙(今上海市)人。1945 年发起组织民建,曾任民建理事、常务理事,民建全国会务推进委员会委员、常委,民建总会主委,第一、二届民建中央主委。民盟盟员。1917年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理事长。1941 年参与组织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第一任主席。1949 年出席新政协。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民盟中央常委,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黄炎培是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之一,中国近代教育家,青少年时代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积贫积弱,立志要报国,早年积极参加辛亥革命,后致力于教育事业,倡导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教育与生活、与社会实际相联系。抗日战争时期,他执笔为戈唤醒民众,以思想启蒙、文化救亡等多种方式投身抗战洪流,为争取民族独立而奔走,团结各界力量支援抗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思想启蒙
(一)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东北沈阳被日军占领。黄炎培立刻投身抗日救亡呼吁民众觉醒,共同抵抗日本侵略。他想在上海的报纸上发表抗日救亡文章,可是赶到《申报》编辑部,见一伙人正在打麻将牌。他怒火中烧,一把掀翻了麻将桌并怒斥道:“你们要当亡国奴吗?”他强调民族存亡的紧迫性,呼吁民众觉醒,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一席话把这些人听得面红耳赤,纷纷表示要立刻行动起来,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阴谋,批判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1931 年 12 月,黄炎培与江问渔、杨卫玉等人共同创办了《救国通讯》杂志(后更名为《国讯》),通过刊物宣传抗日救国思想。该杂志内容包括国难要闻、国难大事记、各地消息等版块,旨在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在《救国通讯》创刊号中,黄炎培指出政治不应被少数人垄断,呼吁实现民治。他还多次发表演讲,号召青年学生和民众摒弃职业教育不问政治的倾向,强调求学为服务、服务勿忘爱国。1938 年,黄炎培亲自请周恩来撰文,周恩来撰写了《今年抗战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全文一万多字,分两期连载于1939 年 1 月、2 月《国讯》。
黄炎培提出设立民族复兴教育设计委员会,希望通过教育促进民族复兴。他在文章中强调,教育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手段,更是激发民众爱国热情、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途径。他在《救国通讯》中发表抵制日货的具体办法,号召民众从经济上抵制日本侵略。通过这些文章和演讲,黄炎培不仅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也为抗日救亡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行动指南,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爱国教育家的责任与担当。在中华职业学校的操场上,黄炎培热血沸腾地演讲:知救国、知救民才是有志气的青年;能救国、能救民才是有本领的青年。你们可以成不了大学问家,但一定要成为坚定的爱国者。
(二)
黄炎培认为爱国主义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他亲自到中华职业教育学校为师生作抗战动员报告。1932年1月8日,中华职业教育学校大礼堂坐满了上千人,黄炎培报告内容丰富,言辞慷慨激昂。在报告中他突然呼喊“黄大能(黄炎培之子),你站起来!”黄大能并无思想准备,紧张地在大礼堂站了起来。接着黄炎培大声地说:“你将来假设为抵抗战争而牺牲,我绝不会为你痛哭。但是你如果不自己振作,甘心当亡国奴,即使日本人不打死你,我也要打死你。”这一语惊动了会场听众,成为黄大能一生难忘之事。
黄炎培在报告中要求全体师生为抗战多作贡献,职教社老师自愿拿出每月工资中的2%捐献给抗日义务军,直至抗战胜利。日寇侵占上海后,当局不准学校悬挂国旗,学校改为每日早晚以铃声为信号,当铃声响起时全体师生在原地立正,称之为精神升旗,象征在国难时刻仍不忘国家和民族。中华职业学校内设钳工、木工、珐琅、纽扣等工坊,自制部分产品在市场上销售,为的是和工商界同志站在一起,开展提倡国货、抵制日货活动,扩大社会影响。
(三)
黄炎培曾在汉口生活书店参加座谈会时,首次见到共产党领导人周恩来,周恩来的文采、风度感染了黄炎培,周恩来对这位著名的教育家也表示非常崇敬。黄炎培邀请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参加星期讲座,周恩来到重庆巴蜀中学向爱国青年们作热情洋溢演讲,他指出“笔战是枪战的前驱,也是抗战的后阵!”周恩来与黄炎培商量,利用中华职业学校在上海的留守力量,开办了对上海的爱国青年进行爱国教育的现代知识讲座短训班。在抗战期间,他还在大后方各地掀起兴办职业学校的热潮,为抗战培养了大量实用人才,他们在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等等。
团结御侮
(一)
1917年,黄炎培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经历了十几年的探索,他深感旧教育制度弊端很多,学校的教育与社会脱节,学生所学的不能适用,必须进行改革。他提出教育不是狭隘地为了个人谋生,教育是为发展社会经济服务的。1931年3月,他赴日本考察教育发展时发现日本大办青年团、乡村军人很活跃,在街上见到了宣扬发动侵华战争的书籍。此时,黄炎培的脑海里充满日本必将侵华的预感, 他忧心忡忡,4月下旬从日本神户搭船回国。
黄炎培抵达上海后,东奔西走,告知国人日本将要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要大家提高警惕。5月,他赴南京见蒋介石,力陈日本政府在积极备战侵华,并将在日本购买的三本书交给蒋介石。蒋介石漫不经心,要黄转告外交部长王正廷。王正廷哈哈大笑,说:“如果黄任之知道日本要打我,日本还不会打我呢。如果日本真要打我,你黄任之是不会知道的。”四个月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东北三省沦陷。
当时的国内情况十分复杂,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各种势力打着各种旗号,捞取政治资本。黄炎培得知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后忧心忡忡,他想中国人民不能坐以待毙、任人宰割,一定要组织起来,实行全民抗战,提出“只要有利于抗战,有利于国共合作,我都会卖力去做,对于妥协投降,我是坚决反对的。”
(二)
1931年九·一八事变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又相继发动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和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就在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通电:“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共中央的通电迅速得到了全国各界人民积极的响应。当时民建尚未成立,黄炎培以中华职业教育社名义表示拥护,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团结起来,筑起了抗击日本侵略者新的长城。
(三)
1932年1月,他和上海一批有爱国反帝热情的积极分子商议成立抗日救国研究会,借用上海宁波同乡会的机关为会址,约定每日午后一时聚会,商议抗日大事。一·二八淞沪抗战发生后,黄炎培和朋友商量去争取地方流氓大亨杜月笙抗日,朋友提醒黄炎培,你不要为了一时之需毁了自己的清名。黄炎培回答:为了抗日,可以争取一下。而日本间谍井野修也极尽之能拉拢杜月笙,为此黄炎培和史量才来到杜宅。杜月笙久慕同乡黄炎培的盛名,家祠落成时曾派孙雨棠去请,但遭他拒绝。见黄炎培亲自登门就摆开阵势,想给他来个下马威。但万万没料到,身为文人的黄炎培,竟大义凛然毫无惧色地对杜月笙晓以民族大义并送上自己写的字,讽喻他不要当汉奸让杜月笙十分震惊也很佩服。经过黄炎培、史量才的努力,杜月笙同意为抗日出力,共同策划成立了以上海工商界为主体的上海市民地方协会,积极投入抗日运动。黄炎培与19路军负责人蔡廷锴和蒋光鼐取得了联系,向各界征募军需品,与中华职业学校师生一同冒着枪林弹雨运送至前线,慰问守卫在上海市郊的国民党第19路军将士,积极参与支援淞沪抗战运动。此时,黄炎培的长子生了一个男孩,为了纪念英勇抗日的19路军将士,黄炎培为长孙取名黄十九。
(四)
1936年11月,傅作义领导的绥远抗战取得重大胜利, 尤其是红格尔图战役和百灵庙战役的胜利,极大鼓舞了全国抗日士气。为支援前线将士,全国掀起援绥抗日热潮, 各界人士纷纷组织慰问团前往绥远劳军。黄炎培作为上海爱国民主人士代表,积极参与了这一行动。1936年11月25日,黄炎培受上海市商会、地方协会、红十字会合组的绥远剿匪慰劳救护会的推举,以团长身份率领上海慰问团, 携全市人民募捐的10万银圆慰问金,乘专机经停太原后率先抵达绥远省会归绥(今呼和浩特),前来慰劳傅作义将军领导的绥远抗战将士。绥远省主席傅作义亲赴机场迎接,并在欢迎仪式上表达对全国支持的感激。黄炎培向傅作义和绥远前线抗敌的将士们发表慰问宣言,他在慰问宣言中高度赞扬绥远将士的英勇抗战精神,称其在冰天雪地中浴血奋斗,并强调慰问金“仅表感激兴奋之情万分之一”。他的发言不仅鼓舞了前线士气,也通过媒体向全国传递了抗日决心。到达绥远省政府招待所后,黄炎培向傅作义表明来意,祝贺取得红格尔图、百灵庙战役的胜利。黄炎培还请傅作义介绍攻打百灵庙的情形,并询问伤兵情况,得知此役士兵伤亡300余人,连同以前伤亡共500余人后,他当即决定从带来的十万元现金中划出五千元,赠送给伤亡的兵士和家属。
黄炎培返回上海后,在《申报》发表《绥远劳军一瞥》, 详细介绍绥远抗战实况和慰问见闻,点燃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激发了无数中华儿女投身抗战的决心。许多热血青年受到黄炎培文章的鼓舞,纷纷奔赴抗日前线,为保卫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行动带动了更多社会团体、学 生和工商界人士加入援绥行列,形成全国性的支援浪潮。在绥远抗战期间,黄炎培还积极推动各界人士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他与其他爱国团体、民主人士密切沟通,共同商讨支援抗战的策略和方法。黄炎培通过援绥行动间接支持了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使各地方实力派如张学良、杨虎城,进一步转向抗日,间接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发生,促使进一步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在绥远抗战胜利后致电傅作义,肯定其抗战贡献,而黄炎培的劳军活动与中共的声援形成呼应。
绥远抗战的胜利不仅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更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黄炎培在这场战役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的真谛,展现了一位民主人士在民族危亡时刻的担当与责任。他的努力,为绥远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五)
1937年5月,得知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沙千里、 史良、李公朴、王造时七位民主人士,因组织抗战救国会被国民党反动政府逮捕关押在苏州高等法院看守所。黄炎培冒着政治风险,赴苏州看望“七君子”,并责问反动当局“抗战有何罪?”,他和大家合影留念,并在画册上题七绝一首。 随即去南京找到蒋介石,向他陈说厉害,呼吁政府立即释放“七君子”。黄炎培理直气壮地质问蒋介石:“如果爱国有罪,自己愿意与‘七君子’同罪”。
(六)
黄炎培大力支持胡厥文创办上川公司,联络工商业企业家成立了迁川工厂联合会,推选抗战初期勇炸日本出云舰的上海实业家胡厥文担任会长,动员江浙沪146家民营企业,将工厂机械设备、物资和人员迁移西南大后方,避免落入日寇之手。在迁移过程中,历经艰险,谱写了我国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这些设备和物资人才后来成为抗日后方民族工业的中坚力量,为抗战保留了重要的工业基础。 黄炎培以笔为剑、以心为盾,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事迹充分体现毛主席“黄炎培是一个有信念的人,一旦认定自己找到了真理,就有强烈的献身精神”评价的前瞻性,他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勇往直前,不畏艰难,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尊严荣誉而努力奋斗。
来源:中国民主建国会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8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