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和驭人,历来是治国理政中至关重要的一门学问。对于古今中外的帝王来说,如何选人、用人,往往决定着国家的盛衰与命运。李世民作为大唐的盛世帝王,深谙此道,其用人之法更是有着独特的眼光。李世民不拘泥于传统的“忠”与“奸”观念,而是灵活多变,准确把握了不同人物的优势和劣势。他深知,在一个成王败寇的历史背景下,如何选用合适的能人,对于实现政权的稳固至关重要。那么,李世民偏爱哪类人?大体而言,他看重三类人才。
一、君子拒恶,小人拒善,却更喜小人之恶
大唐初期,秦琼与尉迟恭是两位赫赫有名的猛将。尽管两人都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李世民却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尉迟恭在凌烟阁24功臣的排名中位列第八,而秦琼则排在了最后。李世民甚至曾计划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尉迟恭,而秦琼却未曾得到此份殊荣。究其原因,正如俗语所说:“性格即命运”,秦琼的忠义让他看似是个典型的君子,然而在李世民眼中,君子有时过于直白,反而可能会束手束脚。与此相比,尉迟恭虽然被视为“小人”,但他的果敢和手段在李世民的眼中则是不可或缺的。他敢做敢当,执行命令毫不迟疑。特别是在玄武门之变时,尉迟恭果断斩杀李元吉、威胁李渊,而秦琼则较为保守。这种果断和执行力,恰恰是李世民所看重的,因此李世民更青睐具有“小人之恶”的尉迟恭。
此外,李靖和李勣也是两个“君子”的代表。尽管李靖在战争中屡战屡胜,李世民却在一些时候也会因为“疑心”而对他产生不信任。李世民的处事风格中,正是将“小人之恶”看作一种有利于战略推进的特质。回头看,尉迟恭的果敢、李靖的深沉,最终都在大唐盛世的构建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智不足则纳谏,事不兴则恃智,却更喜纳谏为先
李世民的智商无疑是出类拔萃的,但他却能够做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决定——对身边人的意见保持开放,甚至在面对他自己的错误时,也能听取批评。魏征,作为太子李建成的辅佐重臣,原本在李世民心中并没有过多的位置,毕竟李世民手下拥有如房玄龄、杜如梅、长孙无忌等众多能人。然而,李世民并未排斥魏征的直言,他反而将魏征视为自己治国理政的“镜子”。魏征敢于指出李世民的过失,甚至有时会在公开场合“训斥”他,而李世民并没有因此感到不悦,反而非常珍视这种关系。
为什么李世民如此重视魏征?这是因为李世民了解一个道理:过度自信和盲目自大,往往会导致统治的失败。隋炀帝的失败就是一个警示。隋炀帝本身也具有非凡的智商,但他过度依赖自己的判断,忽视了民间的声音,导致了国家的衰败。李世民则通过不断听取谏言,避免了这一悲剧的发生。因此,李世民将纳谏看作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法宝,不仅体现在魏征的身上,还体现在他对其他臣子的态度上。
三、驭人必驭士,驭士必驭情——更喜情义为重
李世民用人的一大特色就是重情重义,他偏爱那些有情感、有个性、敢于表现自己真实情感的人。尉迟恭虽然在行为上略显“小人”,但他为人豪爽,直来直去,这种真性情令李世民对他格外青睐。而秦琼则为人稳重,不善表达自己的情感,虽然也有不小的功绩,却未能得到李世民的高度重用。李世民偏爱那些能够在他面前表现出真实情感,甚至敢于当面“翻脸”的人。他对情义的重视,也体现在他对下属的信任和包容上。
例如,魏征作为一位直言不讳的大臣,虽然有时会言辞尖锐,但李世民并未因此与他发生隔阂,反而给予了更多的信任。再如褚遂良,他也属于那种情感丰富、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人,在李世民的朝廷中占有一席之地。即便是稳重如房玄龄,也曾有过“吃醋”之事,这表明即便是最为理智的人,也有其情感的一面。相比之下,秦琼那种内敛的性格,虽然能够执行任务,但李世民更喜欢的是那种敢于展现个性、情感丰富的下属。
结语
李世民的用人之道,表面上看似复杂,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他深知,人才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忠诚与能力,更在于情感与性格的契合。通过合理的利用每个人的优点,李世民成功地稳固了大唐的江山,也为后来的盛世奠定了基础。这种用人之道,不仅在古代治国中有所体现,也在今天的管理和领导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