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国建立后,曹操便开始在都城修建了曹操太祖庙,庙中供奉的除了曹操本人外,还包括了那些与他并肩作战、为魏国建立立下赫赫战功的26位文臣武将。像夏侯兄弟、曹仁曹洪、郭嘉、华歆等人都被列入了这26位功臣的名单中。然而,有四位功勋卓著的人,虽然他们的贡献不亚于甚至超过了这些功臣,却由于各种原因,被排除在外,无法进入太庙。这些未能入选的功臣,令人惋惜。
首先,最让人可惜的当属曹操的第一护卫虎侯——许褚。虽然曹操有两位忠诚的护卫,但并非所有护卫都能进入太庙。例如典韦便顺利地被列入了太庙之中,然而许褚却未能得到这一殊荣。按理来说,许褚随曹操征战多年,立下了无数功勋,作用更为显著,但他为何被排除在外呢?原因之一便是他过于忠诚。正如曹丕在《新三国》中所说:“许褚是何人啊,就算丞相让他砍自己的爹娘,他眼睛都不会眨一下。”这一评语充分说明,许褚心中只有曹操,为了执行曹操的命令,他不惜得罪身边许多将领,甚至包括曹丕、曹植、曹仁等亲信。随着曹操去世,许褚的身边越来越少有人支持他,最终在他儿子被斩首时,竟无人出面求情,这也导致他在曹氏宗亲中的评价并不高,因此未能进入太庙。
第二位未能进入太庙的功臣是上将于禁。于禁曾拥有假节钺之权,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一等上将,他的贡献曾为魏国立下不小的功劳。然而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部下庞德却被列入了26功臣之中,此外,他还成了唯一未能进入26功臣行列的五子良将之一。究其原因,便是因为于禁在蜀汉和孙吴之间投降。魏国对投降者的态度一向是宽容的,尤其对于那些投降后的将领,魏国能给予重用,但却无法容忍反叛。尽管于禁曾为魏国朝堂的建立贡献巨大,然而因投降行为,他最终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且终老于悲凉之中,最后因心情抑郁而去世。
第三位未能入选的功臣是被誉为“王佐之才”的荀彧。荀彧不仅是曹操的重要谋士,还是魏国政权的重要支柱。曹操外出征战时,许都的政务往往由他代为处理,他的影响力几乎可以左右魏国的内政。然而,当曹操的宗亲们开始提议曹操称王时,荀彧坚决反对,这一行为与曹氏宗亲产生了激烈冲突。可以说,荀彧因与曹氏宗亲关系破裂,最终失去了在曹操心中的信任,甚至他长期以来的功劳也被抹去了。因而,他未能进入太庙,这一结局也不难理解。
最后一位被排除在外的是贾诩,曹魏朝堂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贾诩不仅在军事上为曹操立下了不少功勋,在政治上也有着重要的建树。赞成曹操称王、支持曹丕继位,他的许多选择都显得相当准确。然而,贾诩有一个难以忽视的缺点,那就是他曾跟随过多个主公。最初,他效力于董卓,董卓势力覆灭后,他便转投李傕、郭汜等人。后来,他又随张绣一同反叛曹操,甚至曾参与谋杀曹操的计划。最为致命的是,贾诩在曹操宗亲眼中,是导致曹昂死亡的罪魁祸首之一。因此,尽管贾诩有过显赫的战功,最终还是未能被接纳进太庙。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在曹操太庙的最初名单中并未包括司马懿,但在司马氏掌权后,他最终被列入其中。由此可见,是否被认定为功臣,往往与掌权者的立场和决定密切相关。
这些被排除在外的功臣,无论是由于个人忠诚、投降行为,还是与曹氏宗亲的矛盾,虽都拥有卓越的贡献,但最终未能如愿进入太庙,他们的遭遇也是历史上许多复杂政治因素的缩影。
上一篇:一本书生动再现英勇无畏铁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