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姓名通常由姓和名两个部分构成。姓氏是家族传承的象征,体现了个人与家庭的深厚联系,而名则是由父母或长辈所决定,反映了个体的性质与特点。这种姓与名的组合形式,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家族和个体的双重重视。
然而,回溯到先秦时期,姓和氏的概念则与今天大相径庭,这其中包含了关于姓氏演变的丰富历史。在《左传》的记载中提到,男女同姓会被视为一种不寻常的现象,进一步强调了同姓之间不得婚配的社会共识。这表明,早在几千年前的先民们就意识到了近亲结婚的潜在危害,因此,通过姓的方式来标识血缘关系,氏则成为同一社会群体的象征。通常情况下,居住在相近地域的人们往往会使用相同的氏。
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姓作为一种标识早已产生,它不仅是血缘家族的代表,也成为了不可通婚的凭证。因此,古代的姓氏往往带有女字旁的特征,比如姬、姚等。然而,进入商朝后,男性化姓氏也开始逐渐涌现。
在先秦时期,贵族对彼此的称呼与现代社会显著不同,严格的礼仪约定使得这种称谓系统更为复杂。通常,只使用八个字进行区分。男子多用氏,女子则用姓,原因在于姓源于母系社会,代表着家族的根基,而氏则多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封地官职相关。因此,直呼一个男子的姓是被视为不敬。在影视剧《芈月传》中,秦惠文王被称为赢嗣,这其实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其家族实际上是赢姓的赵氏,按照古代传统,男子应称氏而非姓。因此可以推测,秦始皇的祖父应该叫赵嗣,因而秦始皇应称赵政。
当然,秦始皇在继承王位之前被称为公子政,统一六国之后才称为秦王政。而在当时,直接称呼嬴政的做法是极为罕见的。如果按照现代称谓,秦始皇可以称为嬴政或者赵政。同理,秦始皇的儿子也可以被称为赢福,胡亥则可以称为赵福苏、赵胡亥。
然而,那时的习俗是将诸侯的下一代称为公子,故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更常被称为公子扶苏和公子胡亥,直接再称他们为赵福苏、赵胡亥在语义上就显得有些多余。
总体来看,古人对姓氏的划分并没有过于复杂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对此有一定讲究,但到了汉朝特别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姓氏的划分已经不再受到严格的重视。自此,姓氏的混用现象逐渐显现,其中扶苏与胡亥的姓氏在古籍记录中也时常被省略,导致现代人对他们是否仍属于赢姓产生误解。自汉朝以后,姓氏的概念逐渐模糊,多种姓氏的共存成就了今日姓氏的多样性。因此,后来的史学者们在了解秦国本姓为赢后,便直接称呼秦始皇为嬴政,形成了历史上的一种习惯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