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剑阁大蜀道不夜三国城的“眼”状水舞台在夜幕中亮起第一束光,马通站在台下,看着这座从自己脑海中的构想、图纸上的线条,最终化为震撼实景的文旅新地标,眼中映照着光影流转。作为国内文旅行业的资深专家、“不夜城模式” 的创新实践者,同时也是这座三国文化盛宴的项目负责人,他深知:眼前的璀璨不仅是千名建设者180余天日夜的心血结晶,更是新时代文旅融合从“观光打卡”向“沉浸体验”转型的生动注脚。
“文旅不是简单的‘文化 + 旅游’,而是要让文化成为可触摸、可参与、可共鸣的生活场景。”这是马通深耕行业二十余年的核心主张。在接手大蜀道项目之初,他便敏锐地意识到:剑门关作为蜀道文化的核心地标,长期面临“游客来了就走、留不住人、带不动消费”的“过境游” 困局。如何让三国文化从史书与传说中“走出来”,让游客从“走马观花”变为“深度沉浸”马通团队给出的答案,是“不夜城模式”的在地化创新——以“当代视角 + 技术赋能”重构文化表达,用“零门槛开放 + 精品体验”打破消费壁垒。
从一张设计图纸到落地运营,这场转型充满挑战。马通带领团队数度重走蜀道,在剑门关的悬崖栈道间寻找历史与当代的连接点。他坚持“文化赋能而非符号堆砌”:拒绝简单复制其他景区的三国 IP,而是深挖蜀道作为“三国军事要道”的独特基因——从诸葛亮北伐的粮道故事,到姜维守关的英雄传奇,最终提炼出“以眼观史、以心悟魂”的核心概念,这才有了后来那座融合水舞台、升降转台与超大型视觉空间的“眼”状舞台。“它不是一个单纯的表演场地,而是让游客成为历史观察者、参与者的‘第四堵墙’突破者。”马通解释道。
在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命题上,马通的“乡村振兴 + 文旅开发”双轮思维尤为凸显。项目建设中,他力主保留剑门关高铁站周边的原生村落肌理,将商铺中的30%留给本地手艺人与返乡创业者,让非遗錾刻、剑门豆腐制作等传统技艺通过“三国市集”重新焕发生机。“游客在体验剧本杀时穿的汉服,可能来自本地绣娘的工坊;品尝的‘草船借箭’创意菜,食材或许就产自附近的农田。”这种“文旅带动产业、产业反哺文化”的闭环,正是马通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
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对“不夜城模式”的迭代升级。不同于传统景区 “门票经济”的路径依赖,大蜀道不夜三国城采用“免费开放 + 精品付费”的混合模式:游客可零门槛进入街区参与非遗体验、观看散点演艺,仅《三国“眼”绎》超验秀等核心项目收费。“要让游客先‘爱上’,再‘消费’,这才是体验经济的逻辑。” 成功将游客停留时间从8小时延长至24小时以上,真正实现了“过境游”向“过夜游”的破局。
如今,站在开城后的三国城街头,马通看着穿汉服的孩童在“草船借箭”互动区欢笑,听着本地商户用方言向游客介绍“三国宴”的典故,更坚定了自己的方向。“文旅的本质,是让文化活在当下,让发展惠及民生。”从图纸上的构想,到照亮剑门关夜空的传奇,马通与大蜀道不夜三国城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 —— 这不仅是一个项目的成功,更是一位文旅先锋用创新思维破解行业难题的范本,为中国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 “新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