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汉后期,姜维几乎独自承担起了北伐的重任,这是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当时蜀汉的形势严峻,人才凋零。五虎上将的后代大多已英年早逝,老一辈的将领或战死沙场,或因病去世。面对此情此景,姜维决心为完成诸葛亮复兴蜀汉的遗志,数次发动北伐,力求恢复旧日的辉煌。但不幸的是,尽管他在生前拼尽全力,仍未能成功染指北方,实现武侯的伟大理想。最终,在邓艾悄然渡过阴平,兵锋逼近成都之际,刘禅只能选择出城投降,宣告蜀汉的覆灭。
虽然姜维在蜀汉后期被任命为大将军,统领着数万蜀军,但其最初的名声并不显赫。他生活简朴,始终与母亲共同居住,倾心于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父亲去世后,他也仅被郡里任命为中郎,这足以表明他并非出自显赫的士族,也不是年少时便名扬天下的人物。既然如此,为什么诸葛亮会如此倾心于他,千方百计地招降他呢?
观察姜维后期的表现,便可看出他身具非凡的才能。在蜀汉后期,国力衰微,人才短缺,姜维不仅要担任三军的统帅,还需亲自领兵参与作战,其所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但是即便如此,他在十一次北伐中仍然取得了两次大胜和三次小胜,总体胜利多于失败,且相较之下,军队的损耗情况也显得更为轻松。
更值得一提的是,姜维所发动的北伐,其战线自诸葛亮时期的秦岭西县和子午谷线,已经扩展至了金城以及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线。这对于仅拥有一州之地的蜀汉而言,实属不易。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蜀汉竟然能与拥有九州之地的曹魏对峙三十年之久,这无疑是历史上一个令人称奇的现象。
此外,姜维的勇气与智谋也相当出众。在刘禅投降、蜀汉灭亡之后,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反而主动策划诈降钟会,意图利用钟会的野心以及他所掌握的军队力量,重新振兴蜀汉。虽然钟会的叛变最终因魏将的联合反击而告失败,但从这一举动中不难看出,姜维的心智与胆略都是同龄人所无法比拟的。
然而,姜维身上的优秀才能是在他降蜀之后所展现的,最初诸葛亮对此并不知情。历史上并未确切记载诸葛亮为招降姜维而殚精竭虑,这一情节不过是《三国演义》中的虚构。实际上,姜维当时因被怀疑有异心,被迫投降蜀汉,诸葛亮才将其重用。因此,笔者认为,那些虚构的情节其实是为了凸显诸葛亮卓越的眼光。然而,历史证明诸葛亮重用姜维是明智的选择,倘若没有他在诸葛亮去世后的支撑,蜀汉恐怕无法在之后的岁月中再维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