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元年(705)至开元元年( 713),是唐朝政局由混乱转向稳定的关键时期。此后的唐朝逐渐达成“开元之治”,经济、文化、军事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进入了大唐帝国发展的顶峰时期。
▲ 电影《妖猫传》中对大唐盛世繁华的想象
一 神龙政变与中宗时的统治
神龙元年正月,年老的武则天病重,住在洛阳宫中长生院,与外臣隔绝。洛阳城中人心惶惶,谣言四起。宰相张柬之等为了恢复李唐统治,加紧了政变的准备工作。他们把桓彦范、敬晖、杨元琰、李湛等人都安置在左、右羽林军将军的职位上,委以禁军兵权。姚崇这时也从灵武返回朝廷,于是政变集团的主要人物已齐集洛阳,做好了各种准备,洛阳城处在他们的严密控制之下。参与政变的唐朝宗室主要有太子李显、相王李旦与太平公主等人。政变集团派兵占据了交通要道及重要政府署衙,包围了政事堂(即宰相议政之场所),逮捕了值日宰相韦承庆、房融和司礼卿崔神庆,切断了政事堂与宫中及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二十二日,张柬之与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薛思行等率左右羽林军五百人直趋玄武门,同时派人迎接太子急奔玄武门。守门将士见太子到此,不敢阻拦,众人遂乘机夺门而入,闯入宫中,直扑长生院。正好遇见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二张躲避不及,被斩杀于殿庑之下。众人迫使武则天传位于太子李显,即唐中宗。武则天的退位,标志着武周政权的终结。
然而重新即位的唐中宗却不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首先,他并没有像武则天疯狂迫害李氏子孙那样对待武氏家族,只是在群臣的再三要求下,将武氏诸王降为郡王,武周七庙仍然保留,只是迁到了长安。武氏子弟仍在朝中担任高官,故学术界将中宗统治时期称之为李武政权。其次,张柬之等人虽为宰相,但中宗并不信任他们,反而与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打得火热,对其言听计从。中宗的皇后韦氏与女儿安乐公主,在中宗纵容下,卖官鬻爵,胡作非为。《新唐书·选举志》载:“韦后及太平、安乐公主等用事,于侧门降墨敕斜封授官,号‘斜封官’,凡数千员。内外盈溢,无听事以居,当时谓之‘三无坐处’,言宰相、御史及员外郎也。”所谓“斜封官”,即没有正式制敕和经过正规铨选程序而授与的官职。武三思还与韦后勾结在一起,干预朝政,对抗朝中正直大臣。武三思设法罢去了张柬之等五人的相权,不久,又贬到外州任刺史。尽管如此,武三思等仍不打算放过五人,诬告五人,又将他们贬为州司马。武三思指使人暗中将韦后的种种丑行写在纸上,张贴于洛阳的热闹处天津桥,呼吁加以废黜。中宗得知此事后,大怒,指派官员追查,最后将五人全部流放。本来武三思还想将他们处死,因为中宗在即位之初,曾赐张柬之等人免死铁券,恕十死,所以没有得逞。于是派人假称诏命,出使外州,将桓彦范、敬晖、袁恕己三人处死,张柬之、崔玄暐二人已病死,至此神龙政变的功臣死亡殆尽。
本来人们对唐中宗寄予很大期望,希望其能重整混乱的政局,开创李唐统治的新局面。然而其即皇帝位后的所作所为,却使广大臣民大失所望,反而使这一时期的政治更加混乱。他忠奸不分,任用官员全凭个人好恶,又大肆增加公主、诸王封邑,给百姓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宫禁制度荡然无存。据《旧唐书·韦庶人传》载:中宗“引武三思入宫中,升御床,与后双陆,帝为点筹,以为欢笑,丑声日闻于外”。中宗还允许宫女数千人夜出观灯,有与人私通,甚至逃逸不还者。他还纵容安乐公主欺辱太子李重俊,安乐公主要求取代太子立自己为皇太女。此举虽然未行,却激起了太子的极大愤慨,举兵诛杀了武三思与其子,继而攻入宫中,欲杀韦后与安乐公主,结果禁兵反戈一击,导致太子死于非命。
唐中宗对韦后、安乐公主等人的纵容姑息,导致她们权力欲的极度膨胀,为了获取更大的权力,她们反而将中宗视为夺权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必欲除之而后快。韦后的目的是效仿武则天临朝称制,至于安乐公主参与此事,是韦后答应她自己临朝称制后,立她为皇太女。景龙四年(710)六月二日,她们在中宗所食的饼餤中置毒,导致中宗死在了长安太极宫的神龙殿,终年五十五岁。她们秘不发丧,召其同党入宫中,商议应对办法。经过一番商议,遂于六月三日将所有的宰相全部召入宫中,以防意外发生。又征发诸府兵五万人入屯京师,命韦氏子弟分别统率这些军队。然后分命亲信分赴均州、洛阳防守,防止中宗另一子谯王李重福兴兵讨伐。
韦后在一切都准备停当后,于六月四日集百官发丧,临朝摄政,大赦天下,改元唐隆。并命堂兄韦温总知内外守捉兵马事,掌握了全部兵权。六月七日,立中宗幼子温王李重茂即皇帝位,时年仅十六岁。
▲ 武则天画像
二 李隆基其人及其集团
李隆基是相王李旦的第三子,封临淄郡王、潞州别驾,景龙四年中宗举行南郊大典,李隆基回到长安参加大典。中宗遇害时,他尚在长安。李隆基颇具雄才大略,他见朝政日非,韦氏专权,遂暗中结交豪杰,在禁军中培植势力。李隆基集团主要由以下人员构成:
葛福顺与陈玄礼,都是羽林军左右万骑营的将领。当时万骑营由韦播等人统领,韦播为了树立威望,到任当日便借故鞭打数人,引起了万骑将士的极大不满,韦氏子弟的愚蠢,使得人心更加倾向于李隆基。葛、陈二人,谒见李隆基,诉其委屈。李隆基劝他们诛杀诸韦,匡复社稷,众皆踊跃请死自效。万骑果毅李仙凫也参与了密谋。
兵部侍郎崔日用,此人素来依附于韦、武,与宗楚客关系尤为密切,当其得知这些人谋害相王、改朝换代的阴谋后,担心祸及自身,遂派遣宝昌寺僧普润密见李隆基,报告了其阴谋,并劝李隆基早日行动。
薛崇简,太平公主之子。李隆基曾与姑母太平公主商议过讨伐韦氏之事,公主极力赞成,并命其子卫尉卿薛崇简参与其事。
此外,还有苑总监钟绍京、尚衣奉御王崇晔、前朝邑尉刘幽求、折冲都尉麻嗣宗、宦官高力士等一大批人,都参加到这个集团中。
可以明显地看出,李隆基集团主要由禁军中下级军官、部分文官与个别宦官构成,实力并不雄厚。在这种状况下,只有发动突然袭击,在对方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才有取得成功的可能。因此,当李隆基等人商量好发动政变的计划后,有人建议应当先告诉相王李旦,取得他的同意后再动手。李隆基却认为此事风险很大,事成则归功于相王,如果不成,则以身殉国,而不要牵累到相王。再说如果禀告相王,他赞同此事则身涉险境;如果不同意,将阻挠大计。因此,此次发动政变,相王李旦是最大的受益者,但他事先并未参与密谋。
那么,李隆基集团为什么不笼络更多的人参与政变,而急于发动此事?原因是中宗死后,宰相宗楚客、驸马都尉武延秀与司农卿赵履温、国子祭酒叶静能等,皆劝韦后效武后故事,实行改朝换代。《资治通鉴》卷二〇九载:“南北卫军、台阁要司,皆以韦氏子弟领之,广聚党众,中外连结。(宗)楚客又密上书称引图谶,谓韦氏宜革唐命。谋害殇帝,深忌相王及太平公主,密与韦温、安乐公主谋去之。”殇帝指李重茂。可见其不仅要铲除相王、太平公主,就连李重茂也不放过,这就严重威胁到整个李唐宗室的安全,使得李隆基集团不得不有所行动,以铲除乱党。此外,韦氏集团做事并不机密,据《旧唐书·韦庶人传》载:这一时期长安城中人心慌乱,“相传将有革命之事,往往偶语,人情不安”。因此,发动政变,铲除乱党,已经迫在眉睫。
三 诛灭韦氏与睿宗即位
据载,当时有位道士冯道力与处士刘承祖皆善占卜之术,两人均认为此举大利。他们去见李隆基,大意说李隆基所居之坊名叫隆庆,时人讹“隆”为“龙”,而韦氏又改元“唐隆”,这一切都预示着李隆基上应天命,前途无可限量。李隆基听后,也颇为自负,从而增强了发动政变的信心。
景龙四年六月二十日黄昏,李隆基与刘幽求微服潜入长安城北的禁苑之中,当时唐朝的政治中心在太极宫,从北门玄武门攻入宫中最为便捷。李隆基此行的目的,是会见苑总监钟绍京。钟绍京这时又有悔意,打算拒见李隆基。苑总监的廨署就在禁苑之内,钟绍京之妻对丈夫说:以身殉国,神必助之。况且你已经参加谋划,今若反悔不行,事后难道能免于追究吗?于是钟绍京急出拜见了李隆基,遂将这里作为指挥政变的大本营。夜幕降临,葛福顺、李仙凫等万骑营将士前来谒见李隆基,请其发令行动。二更时分,流星散落如雪。刘幽求说:“天意如此,时不可失!”于是决定马上分头行动。葛福顺拔剑直入屯驻在玄武门外的羽林军营,将韦璿、韦播、高嵩等人斩首,然后对广大将士说:韦后鸩杀先帝,危害社稷,今夜当共诛诸韦,凡韦姓男女身高达到马鞭以上者,全部斩杀,拥立相王为天子。有敢心怀两端者,罪及三族。羽林将士皆欣然听命。葛福顺等把韦璿等人首级送到李隆基处,李隆基取火验明无误,便与刘幽求直奔玄武门,钟绍京率下属丁匠数百人,手持斧锯相随。李隆基命葛福顺率左万骑营攻玄德门,李仙凫率右万骑营攻白兽门,约定攻下后,会集于凌烟阁前,举声大噪。葛福顺、李仙凫等斩杀守门将士,夺门而入。李隆基率馀众在玄武门外,三更时分,听到大噪之声,知道葛福顺等已经得手,遂率众进入玄武门。太极殿内陈放着中宗的灵柩,守卫者乃是南衙诸卫兵,听到噪声,皆披甲响应。
韦后见宫中大乱,慌乱中急忙逃入飞骑营,被飞骑营将士斩首,献给了李隆基。安乐公主正在照镜画眉,被军士冲入杀死。武延秀逃到肃章门外被斩杀。上官婉儿见形势如此,遂拿出她起草的中宗遗制,内容是立温王李重茂为帝,令相王李旦辅政,然这道制书被宗楚客、韦温所改,删去了相王辅政等语。其拿出遗制的目的,欲免于一死。李隆基未及细想,下令斩于旗下。李隆基即位之后,心有所悔,这才命人收集上官婉儿的作品,编辑成文集,也算是对错杀婉儿悔意的一种婉转表达。
当时殇帝李重茂尚在太极殿,刘幽求说:众约今夕共立相王,何不早定!言下之意是要杀死李重茂,被李隆基所阻止。遂令诸军搜索诸韦在宫中者,以及其他韦氏同党,捕获后全部斩杀。天晓时分,内外皆定。次日,李隆基出见其父李旦,并迎请其入宫辅佐李重茂。
接着又紧闭城门,分遣万骑将士收捕韦氏亲党。斩韦温于东市,斩宗楚客于通化门,斩韦巨源于街衢,其馀同党如马秦客、叶静能、杨均、赵履温等皆被斩杀。又命崔日用率军出城赴杜曲,诛杀韦氏家族其他人员,甚至襁褓儿也不能幸免,混乱中将住在当地的不少杜姓人也杀死了。
在一切办妥之后,遂于当日宣布赦令,规定其馀支党不再追究。李隆基由临淄王升为平王,即由郡王升为亲王,并兼管左右万骑营,掌管了禁军兵权。其馀立功臣僚各有升赏。接着又发生了一件事,引起了李隆基及太平公主的警觉。
六月二十二日,刘幽求在太极殿,忽见一宫女与一宦官要求其起草制书,册立李重茂生母为皇太后。刘幽求说:国家有大难,人心不稳,且中宗皇帝尚未安葬,现在立太后,不妥!李隆基得知此事后,告诫刘幽求保密,不要向外传言。第二天,太平公主便传来李重茂之命,表示愿意让位于相王,相王坚决不同意。说明这件事情的发生,刺激了太平公主,故急于使李旦即皇帝位。由于李旦的坚决推辞,使得原来的计划一时无法进行。于是刘幽求请相王长子李成器和三子李隆基劝说其父早日即位,免得夜长梦多。经李成器、李隆基的极力劝说,相王终于同意即位。
六月二十四日,相王、太平公主及群臣齐集太极殿。太平公主首先说:皇帝欲以位让叔父,可乎?刘幽求跪曰:“国家多难,皇帝仁孝,追踪尧、舜,诚合至公;相王代之任重,慈爱尤厚矣。”于是宣读事先以李重茂名义写好的制书,传位于相王。当时,李重茂仍坐在御座上,太平公主上前对他说:“天下之心已归相王,此非儿座!”将殇帝拉了下来。相王正式即位,史称睿宗,御承天门,大赦天下。这一事件史称“唐隆之变”。
▲ 传为北宋画家李公麟创作《明皇击球图卷》(局部)
四 睿宗退位与玄宗登基
唐睿宗即位后,马上面临着一个难题,即立谁为太子的问题。宋王李成器是嫡长子,按理应当立为太子,而第三子李隆基在政变中立有首功,也有当太子的资本。刘幽求力主立李隆基为太子,他说:“臣闻除天下之祸者,当享天下之福。平王拯社稷之危,救君亲之难,论功莫大,语德最贤,无可疑者。”(《资治通鉴》卷二〇九)加之李成器也不愿当太子,于是李隆基顺理成章地被立为太子。
睿宗此次即位,与其兄中宗不同,对武氏家族的地位进行贬抑。首先,将武则天的称号“则天大圣皇后”,恢复旧号仍称“天后”。废武氏崇恩庙及昊陵、顺陵,追削武三思、武崇训爵位及谥号,开棺曝尸,平其坟墓。废韦后为庶人,安乐公主为悖逆庶人。追谥雍王李贤为章怀太子,恢复了他应有的政治地位。恢复了李重俊的太子名号,为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崔玄暐、袁恕己、李千里、李多祚平反昭雪,恢复官爵。将依附于武氏、韦氏的宋之问、冉祖雍等人罢免官职,流放岭表。又将中宗时韦后、安乐公主等所搞的墨敕斜封官数千人,全部罢免。所有这一切行动,使得人心大快,初步稳定了自中宗以来动荡的政治局面。在这一时期的宰相群体中,以宋璟、姚崇二人最为精明强干,他们两人合作,革除了中宗以来的各种弊政,“进忠良,退不肖,赏罚尽公,请托不行,纲纪修举,当时翕然以为复有贞观、永徽之风”。
不过睿宗并非励精图治之主,即位以来的所作所为,多是出自太子李隆基、太平公主及姚崇、宋璟等几位宰相的主张,其本人并无多少建树。当时,宰相每奏事,睿宗都要问:是否与太平公主商议过?或者问:是否与三郎商议过?三郎即指太子李隆基。如果回答说已经商议过了,然后才可实施。
在唐睿宗统治时期,虽然铲除了韦氏乱党,使李唐皇室的统治地位得到巩固,但是朝廷中的不稳定因素并未完全消除,可以说政治斗争的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首先发难的是中宗之子谯王李重福,他曾被韦氏陷害,贬为均州(今湖北丹江口西北)刺史。韦氏害死中宗,他曾打算起兵讨伐,尚未起事而韦氏已败,睿宗即皇帝位。有人认为重福排行在李重茂前,理应为天子,鼓动他先占据洛阳,然后举兵西向长安,夺取帝位,结果失败自杀。
李重福之乱的迅速平定,表明人心思定,希望早日恢复稳定的政治局面。然而这一时期最大的政治危机却不是来自李重福,而是来自太平公主集团。
太平公主机敏多权谋,武则天认为她“类己”,在子女中最为钟爱,因此也参预一些机密大事的议决。在诛杀张易之、推翻武则天的统治以及铲除韦氏的斗争中,太平公主的政治势力大大地膨胀了。睿宗对他这位妹妹非常尊重,经常与她商议国家大政,每次她入宫奏事,都要坐在一起讨论很长时间;如果一时没有入宫朝谒,睿宗则派宰相到其府中谘议军国大事。史载:“公主所欲,上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馀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 …田园遍于近甸,收市营造诸器玩,远至岭、蜀,输送者相属于路,居处奉养,拟于宫掖。”当时的宰相中多数为公主私党,太子一举一动皆为公主所知。由于太子英武,公主颇为忌惮,谋图改易太子,另择暗弱者立之,以长久地保持其既得利益与权势。他们散布流言,称太子非长、不当立。太平公主邀请宰相们会集于大明宫光范门内,指使他们上奏皇帝,改易太子,宋璟大声说:太子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公主为何忽有此议!结果弄得不欢而散。为了消除朝中矛盾,宰相宋璟与姚崇密见睿宗,建议将宋王李成器与高宗长孙豳王李守礼调任外州刺史,太平公主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安置,使其离开朝廷,并规定诸王、驸马不得掌典禁军,希望能避免双方矛盾的激化。尽管睿宗采取了这些措施,却并不能化解双方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支持太子的大臣建议以太子监国,睿宗采纳了建议,初步挫败了太平公主罢废太子的阴谋,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李隆基的太子地位。
唐睿宗李旦的即位,是当时政治斗争的客观需要,在中宗死后,只有他即位当皇帝,才能镇服人心,有利于局势的稳定。李旦一生长期处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担惊受怕,而他本人的性格却是“宽厚恭谨,安恬好让”,不愿意继续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所以萌生了让出皇位,去当太上皇的意思。睿宗欲传位太子的消息传出后,太平公主及其同党大为震惊,派人出面劝说睿宗取消打算。而李隆基也派太子右庶子李景伯上疏推辞,并且表示连监国也不愿干了。李隆基之所以出面推辞,主要是因为还没有摸清睿宗的行为是否出于真心,如果仅是试探,将会出现不利于自己一方的动向。在这种情况下,睿宗有了让位的打算,并且规定军国大事由太子处分,五品以上官员除授,先由太子决定,然后再报告皇帝。唐睿宗之所以这样做,是想通过这种逐渐过渡的办法,慢慢地退出政治舞台。尽管如此,仍引起太平公主极大的不满,为了缓解双方紧张的关系,李隆基请求召太平公主回京师,得到了睿宗的赞同。
太平公主返回长安,并没有对李隆基释放的善意有任何回报,反而加紧了结党营私、扩充自己政治势力的步伐。首先,她设法将宰相中的韦安石、郭元振、张说等人从相位上排挤出去,而宋璟、姚崇等人此前已被排挤了出去;接着又将私党窦怀贞、崔湜、陆象先等人拉入宰相行列。延和元年(712)七月,西边的天空上出现了彗星,太平公主指使术士趁机向睿宗报告,说帝座及前星有灾,皇太子当为天子。其目的在于挑拨睿宗与太子之间的关系,制造李隆基不安心于太子之位,有抢班夺权的阴谋。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唐睿宗本来就无意于继续当这个皇帝,正好术士又借天意这么说,于是决定传位于太子。太平公主集团没有想到事情反倒弄巧成拙,纷纷劝阻睿宗不可。七月二十五日,睿宗颁制传位于太子,太平公主见事情已无法挽回,遂转而请求睿宗可以传位于太子,但军国大权仍然亲掌,睿宗同意了她的请求。八月三日,太子李隆基正式即皇帝位,史称唐玄宗,尊睿宗为太上皇。并且规定太上皇仍自称朕,每五日于太极殿坐朝,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及重大国政仍由太上皇决定,其馀政事由玄宗决定。
▲ 太平公主与薛绍(《大明宫词》剧照)
刘幽求与右羽林将军张暐劝玄宗出动禁军铲除窦怀贞、崔湜、岑羲等人,结果谋泄,反而导致刘幽求、张暐被流放,太平公主又乘机将其私党吏部尚书萧至忠升为宰相。双方势力一消一长,形势的发展似乎对公主一方有利。在这一事件前,太平公主只是谋划如何废黜太子,玄宗即位后,也只是想如何罢废帝位,掌握大权,并无诛杀玄宗的想法。这一事件使她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因而千方百计扩充实力,准备发动政变,害死唐玄宗。其采取的措施是:进一步拉拢朝臣,扩大势力;控制羽林军与宰相掌握的南衙诸军,使其军事实力得以增强;勾结宫人元氏,在玄宗常饮的“赤箭粉”中放入了毒药,打算害死玄宗,结果没有得逞。
面对如此紧张的局面,忠于玄宗的臣子非常焦虑,纷纷建议早早采取对策。开元元年七月三日,玄宗抢先动手,一举铲除了乱党,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天后,知无法脱身,只好又返回长安家中,被赐死于家。显赫一时的太平公主集团就这样很快地烟消云散了。但是,追查其支党的工作一直延续到这年年底,经过比较彻底的清查后,太平公主的势力终于被彻底肃清了。
次日,太上皇颁布诰命,将一切权力交给玄宗,自己安心养老,不问政事。玄宗一举铲除太平公主乱党,彻底结束了自神龙元年以来,持续了七八年的政治动荡局面。此后,唐玄宗精心治理,终于开创了开元盛世,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帝国。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25年第8期
神龙元年(705)至开元元年( 713),是唐朝政局由混乱转向稳定的关键时期。此后的唐朝逐渐达成“开元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