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伐魏国之前,诸葛亮曾向刘禅上了一封极为感人的奏表,内容情真意切,被后人传颂不衰。这封奏表,名为《出师表》,不仅感动了无数文人雅士,也成为了中小学生背诵的经典之一。每当朗读起这篇奏表,许多人都会感到心潮澎湃,甚至热泪盈眶。诸葛亮在这篇表中表达了自己忠诚的心意和坚定的决心,给刘禅写下了那四个极为感人的字:“先帝创业未半,尔等旧部已然。”每一句话都能打动人心,展现出他对国家、对刘禅的深厚感情。
在诸葛亮的北伐计划中,他特别看中了马谡,认为他才干出众,因此安排他担任先锋。然而,马谡的能力却远远不如诸葛亮所期待的那样。事实上,刘备在临终前曾多次叮嘱诸葛亮,要提防马谡的不足,称他并没有过人的才能,不宜重用。刘备甚至戏谑地说:“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但诸葛亮并未听从父皇的嘱托,依然坚定地让马谡担任了先锋,认为他能为北伐立下赫赫战功。可惜的是,马谡在实际指挥中完全忽视了诸葛亮的战略部署,选择将军队驻扎在不利的山上,而不是依山傍水安营扎寨。虽然部下多次劝他调整战术,但马谡始终固执己见,最后导致了惨败。魏军的进攻如潮水般汹涌,马谡的军队几乎被打得溃不成军,最终不得不弃甲而逃。这场失败不仅让诸葛亮的首次北伐计划功败垂成,也令他不得不再次撤退。
诸葛亮虽然没能在此战中获得胜利,但他并未因此灰心丧气。传言说诸葛亮曾因马谡的失误而流下悲痛的眼泪,并将马谡斩首。然而,历史并非如此简单,马谡并未遭到处死,而是在监禁中因病去世。至于后来的“空城计”故事,许多人以为诸葛亮凭空施展了这一智谋,但这其实是《三国演义》中的虚构情节。史实中,诸葛亮并未使用过所谓的空城计。空城计的故事,描述了魏将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进攻诸葛亮所守的城池。当时城中仅有两千多名士兵,简直可以说是空城一座。然而,诸葛亮并未选择与魏军硬拼,而是用巧妙的心理战术,打开城门,让士兵假装百姓在门前打扫,自己则在城楼上安然自得地弹起琴来。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的谨慎与智谋,便开始怀疑这一切是否另有玄机,最终决定撤兵。尽管《三国演义》极力渲染了这一故事的传奇色彩,但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并没有采用空城计这一手段。
尽管如此,诸葛亮的北伐并未因此停滞。每一次出征,他都与魏将司马懿展开了智力的较量。司马懿是一个深思熟虑、稳重沉着的对手,不轻易应战,使得诸葛亮的北伐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为了激怒司马懿,诸葛亮甚至寄给司马懿一身女装,调侃他“不够男子气概”。这一举动似乎颇为荒唐,但也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司马懿愤怒之下,立即向魏帝请求决一死战,显示出他对诸葛亮的极度憎恨。两军对阵时,司马懿最终凭借沉稳的心态和极强的耐性,耐住了诸葛亮的挑战。
然而,命运总是出乎意料。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未曾意识到,他的对手不仅仅是一个智慧非凡的军事家,更是一个能够在生死边缘保持冷静的人。诸葛亮在临终之前,已经为自己和司马懿之间的较量做好了准备。当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去世并急忙带兵追赶时,蜀军却突然反转阵形,摆出迎战的姿态。司马懿见状误以为诸葛亮诈死诱敌出战,连忙撤兵。司马懿最终认识到,这一次自己竟然被诸葛亮巧妙地耍了一回,陷入了一个巧妙的陷阱中。尽管司马懿自己深知智谋上不及诸葛亮,但他却凭借耐力和冷静赢得了最终的胜利。诸葛亮的一生,虽充满智慧与勇气,但因为缺乏足够的实权,始终未能实现他对国家的宏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