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的战斗力到底如何呢?说实话,这个问题并不好简单回答。在清王朝全盛时期,清军曾经平定三藩之乱,征服南北天山,那个时期的战斗力不可谓不强。然而,当王朝衰退之际,面对外来的欧洲列强及显然有了技术与战法代差,清军的表现却令人感到失望。即便是不敌太平军的战斗中,清军所展现出的无能,同样令人瞩目。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太平军成功攻下了江宁(今南京),这一系列的战役暴露了清军的基本能力可想而知。
事实上,军队的战斗力往往与国力有密切关系,清朝鼎盛时期,清军的确展现出了强悍的战斗力,但自嘉道时期逐渐衰败后,清军的战斗力也随之急剧下降,给人一种难以置信的感觉。接下来,我将通过两个例子来对比清军不同阶段的战斗力。
首先,第一个例子是发生在乾隆时期的征讨达瓦齐之战。18世纪中叶,清朝面临准噶尔地区的动荡,乾隆帝决心出兵平定。在1755年2月,清军出征直捣准噶尔的核心地区——伊犁。此时的准噶尔末代大汗达瓦齐面对清军的强烈进攻,仓皇逃避,带着万余亲兵退至离伊犁南方180里的格登山。清军在对地形进行侦察后决定实施奇袭,接下来发生了一幕不可思议的场景:
清军副将阿睦尔撒纳派出22名骑兵进行侦察,结果惊喜地发现准噶尔军队毫无准备。于是这支小小的侦察分队便展开了突击,造成准噶尔军误以为清军的主力部队已抵达,结果溃逃,反而被后续赶来的清军一举全歼。仅仅22人就能令数万敌人崩溃,这便是清军在强盛时期的战力表现。
而在清军衰败的时候,又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战役,1851年的独鳌山之战。这场战役是清军在广西展开的一次围剿行动,旨在对抗已占据象州中平镇的洪秀全及其万余太平军。在1851年6月初,清军副都督乌兰泰带着兵马也到达了战场。双方都兵临城下,战斗似乎不可避免。6月10日,太平军主动发动了奇袭,乌兰泰身为火器专家,依靠火器试图抵抗太平军的攻击,初时的表现还算不错,刚开始太平军由于无法突破清军的防线而有所撤退,清军也趁机展开追击。然而,随后的发展却显得愈发奇葩。
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仅有7名太平军突然渡河朝清军大营冲去,那大营中的清军炮手竟被这小股敌军的冲击吓呆了,误以为后方还有更多太平军支援,在慌乱中甚至忘了开火,纷纷向前线逃去!大营的清军见状,也误以为前线崩盘,开始了狼狈的逃散,数千人瞬间被崩溃的心理所影响,结果反遭太平军的有力反击,损失惨重。
强盛时期的清军,22名骑兵能够追逐数万敌军而不落下风;而到了衰败之时,竟然数千清军被区区7人所击溃。清军的战斗力下降之严重,实在是让人不可思议。不同的辉煌时期与惨淡阶段,反映了一个王朝的兴衰与变迁。
作者: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