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明代的名臣,于谦和张居正是许多人最先想到的人物。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亲自带领大军出征,结果在土木堡战役中被瓦剌军击败并被俘。瓦剌首领也先趁机攻破京城,威胁着大明的政权。在这一危急关头,当时仅是兵部左侍郎的于谦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当时一些建议的南迁方案,并亲自指挥京师防守。最终,在他的指挥下,明军成功抵御了敌人,保住了京城,也稳住了大明政权的根基。
张居正则是另一位影响深远的名臣,他作为内阁首辅,领导大明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政治、经济改革,历史上称为“张居正改革”或“万历新政”。通过这些改革,原本腐朽不堪的明朝逐渐焕发了新生。尽管于谦和张居正这两位名臣在历史上广为人知,但王琼,作为与二人齐名的“明代三重臣”之一,虽然在知名度上较低,却也凭借其卓越的能力和贡献,深得历史的认可。
王琼的故事始于天顺元年(1457年),当时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复辟,但不久后因徐有贞的谗言,英宗决定杀害于谦。王琼出生于两年后的山西太原府,具体来说是在今天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的刘家堡村。成化二十年(1484年),王琼通过科举考试考中进士,随后进入工部任职,并在后来的职场生涯中屡次晋升。
在担任工部郎中期间,王琼曾受命治理漕河三年。此前,王琼的前任王恕曾为明朝首任河道总督,主持过漕河的治理工作,并留下了《漕河通志》十四卷。王琼基于这些资料,进一步进行了增补和完善,最终编写出了更加详尽的《漕河图志》八卷。这本书的准确性得到了后继者的高度评价,甚至有学者发现其描述的实际情况与真实情况完全吻合,因而王琼的聪慧和能力得到了广泛认可。
接下来,王琼先后调任到户部和河南右布政使等职务。明武宗即位后,他升任右副都御史,负责自己熟悉的漕运事务。在工作中,他展现出卓越的财政管理才能。每当边境将领申请粮饷时,王琼都能凭借自己对各地粮仓、草场物资的清晰掌握,准确计算出所需粮草数量,坚决防止弄虚作假、贪污中饱私囊。
两年后,王琼出任兵部尚书,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当时,明国内部盗贼横行,而一些地方的官兵则通过大规模斩杀“贼寇”来向上邀功。王琼对此提出异议,他认为,边关将领以斩杀敌人立功无可厚非,但内地将领却不应以屠杀同胞为荣,甚至在江西、四川等地,有不少将领通过残害平民、伪造“剿匪”战功来谋取荣誉。在王琼的建议下,明武宗下令,今后平叛的奖励标准将依据当地治安恢复情况,而非单纯的杀敌数量。
王琼在担任兵部尚书期间,大量盗贼被擒获,显示了他在处理国家治安方面的高效能。由于他的功绩,他被加封为少师兼太子太师,深受皇帝宠信。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琼早有预见,在三年前便将他信任的王守仁任命为南赣巡抚,并给予了相当大的自主权。当宁王叛乱爆发时,王琼自信地表示,宁王很快便会被平定,事实证明,王守仁仅用了35天便成功平息了叛乱。
然而,随着明武宗的去世,王琼失去了庇护。在嘉靖帝继位后,因其过去曾积极讨好武宗宠臣,王琼遭到了严厉的抨击。新帝嘉靖帝对王琼并不青睐,下令将他贬职至甘肃平凉充军。王琼随后向嘉靖帝上书,提出自己年事已高,最终得以被调往较为偏远的绥德。数年后,边境局势紧张,尽管不少重臣建议重新启用王琼,嘉靖帝仍然拒绝了,直到嘉靖七年(1528年),在桂萼的推荐下,王琼才被派往西北平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