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颁“杀胡令”的冉闵,到底是汉族人的英雄还是以暴制暴的人屠?
迪丽瓦拉
2024-11-16 20:43:50
0

原标题:三颁“杀胡令”的冉闵,到底是汉族人的英雄还是以暴制暴的人屠?

武悼天王冉闵,是中国十六国时期重要的军事领袖人物,同时他又是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的建立者。

公元316年,司马氏篡夺曹魏建立的西晋王朝,在经历“八王之乱”后,国力空虚,民生凋敝,百姓累不堪言苦不堪言。此时的西晋国如同风中弱柳,简直是虚弱不堪。

彼时,北方和西域各胡族势力暗然崛起,他们趁天下大乱之机,大举入侵中原。胡族异族所到之处,蹄尘飞扬,横尸遍野,举目所至,烽烟四起,一片狼藉。

在先后百余年的时间里,纷纷落落差不多有十几个割据政权先后建立,天下简直乱得一团糟。西晋后期,匈奴大肆入侵,他们一路猛打,攻破了晋都,并俘虏了晋帝。八王之乱后期,刘曜攻破长安,俘虏了司马邺,西晋政权正式敲响了下课铃声。

永嘉之乱后期,中国汉地再次出现分裂局面,彼时残留的晋朝集团迁徙至汉地南部,这便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中原南迁现象,史称“衣冠南渡”,而此时的中国北部,则逐渐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南渡导致经济中心彻底南移,永嘉之乱后期,中原陆沉,惠帝时的八王之乱导致晋室完全分裂,民生凋敝,华夏大受挫伤,此时,胡人趁机起兵,滋扰中原,纷纷乱乱百余年时间,政权频更,天下大乱,这便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五胡乱华”。

据历史记载,匈奴、羯等异族军队所到之处,屠城掠地,烧杀淫抢。《晋书》记录当时永嘉丧乱,中原士族十不存一;《晋阳秋》残本所称的“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杀百姓数十万,诸晋史中也有大量屠杀汉族百姓之记录。

而最为凶残的便是其中的羯族,羯简直可以称之为“食人恶魔”了。史载他们在行军作战过程中,如若没有粮草,便会掳掠汉族的女子作为军粮,羯族称汉族女子为“双脚羊”,夜间奸淫,白天则宰杀烹食,简直是令人发指。食汉族女子的不仅有羯族,鲜卑更是残忍,鲜卑不仅吃,还把吃不完剩下的全部淹死,因为死去的人数实在太多,甚至导致易水为之断流。

就在此亡国灭种之际,一代猛人横空出世,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冉闵。

说起冉闵,就不得不提他的父亲冉良。冉良是反抗胡人军队“乞活军”的著名将领,后赵石勒大败乞活军,石勒一眼就看中了冉良,冉良此人勇猛无敌,史书记载他熟于骑马,力大无穷,而且极擅射术,11岁时就已经率领族人与胡作战,20岁时,因为十分勇猛,被石勒命石虎收为养子。

介于这层关系,冉闵从小就被石虎当亲孙子一样养育。长大成人后,冉闵变成了和父亲一样勇冠天下的猛将,并为后赵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他也手握雄兵。

在长期的斗争过程中,身为汉人的冉闵,他目睹胡人对汉人的残暴,于是从小,他心里就埋下了复仇的火种。石虎死后,后赵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宫廷政变,兄弟相残的戏码屡次上演,冉闵也被卷了进去。石虎的儿子们几次想置冉闵于死地,被逼无奈,他决定奋起反抗。

公元350年,冉闵劫持了汉族将领李农和王基,遂发动了兵变。他在乱军中杀死了石鉴,尔后建立了魏国,定都邺城,改年号永兴。随后,他颁布了《杀胡令》,纷纷下发,致书各地,号召汉人团结起来,杀胡复仇,史载全国各地:“所在承闵书诛之。”

《杀胡令》总共三道,原文已佚失,简述下大概意思。

第一道杀胡令,号称:“内外六夷,敢称兵器者斩之”,也就是说所有敢拿兵器的胡人都必须杀死。

第二道杀胡令,“与官同心者留,不同心者听任各自离开。”

这道命令据说是冉闵的试探,他要看一看到底有哪些人是和他同心的,哪些人不同心。结果,胡人纷纷逃窜,冉闵看明白了,这些后赵的羯人根本不可能和他同心,于是第三道杀胡令来了。

第三道杀胡令:“所有汉人,凡是斩一个胡人,凭人头加官晋爵。”

有了杀胡令的支持,被欺凌已久的汉族人展开了疯狂的报复模式,可以说人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

当时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北部、陕西等地的汉人都纷纷起兵,仅邺都一地被杀的胡人就高达二十多万。前前后后,几百万羯族、匈奴、羌、氐、鲜卑等胡人平民死亡,士兵被斩。而受屠杀最多的则是羯族,也就是前文给大家所讲的吃汉族女子的羯族人,他们在迁移和逃亡途中基本在中原灭绝。

除了向侵略者报仇外,冉闵最大的功绩还在于驱逐胡蛮数百万出中土。迫于冉闵和诸路中原汉军的武力威胁,氐、羌、匈奴、鲜卑数百万人不得不退出中土,各自返还陇西或河套草原一带原来生活的地方。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史书上并没有留下“杀胡令”的详细文字,现在网上流行的杀胡令文字是后人根据其意杜撰的,因此历史上真正的杀胡令内容如何,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推测的是,杀胡并非全部源于冉闵对于华夏民族的全部情感,而且最开始,笼络胡人是冉闵的原始政策,而到了最后,杀胡只是迫不得已罢了!

俗话说,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关于冉闵杀胡令的评价,学术界大概有以下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冉闵应该和林则徐、郑成功一样,是汉民族的大英雄。他率众举旗,一扫阴霾,驱除了百万胡人,更将屠刀砍向汉人的胡人尸首永远留在了中原大地,尽显汉族雄风,威慑五胡,异族莫敢动弹,冉闵才是把汉族从灭族之灾中拯救回来的民族大英雄,理应立碑载传,歌颂百代。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冉闵是胡人养大的孩子,石家待他如己出,石氏养育了冉闵,冉闵却反过来屠了石氏家族。慕容俊直接狠批冉闵,说他“负恩作逆,耻为丈夫!”,还说他是个不忠不义的人。但冉闵对此不以为然,他的解释是:“大丈夫不作妇人之仁,身为汉人,身上流着汉血,眼看同胞被屠戮殆尽,必须要反起一击,报仇雪恨。”

而且冉闵的杀胡令一出,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不少学者认为冉闵本身就是一个杀人如麻的乱世刽子手,更是一个以杀止杀以暴制暴的人屠。而且冉闵颁布杀胡令是出于对自己政权的的巩固,是唯利是图的做法,他的出发点根本不是什么拯救大汉的灭族之灾。

后世还有不少学者更是旁征博引,反复论证,说汉族远远没到离了冉闵就会灭族的境况,譬如后世也出现了王猛、杨坚等这样的猛人。因此这些学者认为冉闵的很多事迹是过分夸张的延伸描述罢了。

不过在本人看来,那段充满血腥的历史纷争之际,不管冉闵是处于何种目的,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那种以杀止杀以暴制暴的行为,我个人完全理解。因为我们不能站在当下的社会梯度去审视并解释一千多年前的历史。在当时那个混沌的历史战乱时期,冉闵救下了摇摇欲坠濒临灭亡的大汉民族,这无疑是汉民族的英雄。

俗话说:“乱世人命如草芥。”站在当下,我们根本无法去客观评说冉闵的功过是非,只能说,冉闵的行为是民族矛盾激化到了临界点的产物,是汉民族生死存亡边缘的血腥反抗。

不管冉闵当时动机为何,"杀胡"确实起到了恢复中华先进文明的作用,至少让汉族的先进文化在中原地带得到了保留,这个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因为文化代表中国,中国人的民族认同不是看血缘的,而是看文化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古... 前言: 在古代历史上,北征这个词很少出现,反倒是北伐的使用频率极高。为何向东西南出兵都用“征”字,向...
原创 都... 题记 提起隋炀帝,不得不提他的传世之作——京杭大运河。可是,“炀”一听就不是什么好词,是“差评”,文...
原创 梁...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常常出现“虎父无犬子”的现象,而中国近代革命先驱梁启超先生的儿子梁思成便是其中之一...
原创 美... 引言: 麻烦制造者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是,不该他管的事情,喜欢多管闲事,不该他过问的事情,非要横插一...
美国华裔青少年的万里“归”途 中新社成都8月6日电 题:美国华裔青少年的万里“归”途 作者 单鹏 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市到中国四川...
原创 这... 谁能想到?前不久,凯特王妃和威廉王子表态了! 这是发生在几天前的英国。 也就是凯特王妃和威廉王子所...
原创 历... 在史册上,准噶尔汗国虽然人口不足百万,看似微不足道,然而却在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祖孙三代间持...
原创 南... 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政权的名将陈庆之,可谓是最为人所熟知的名将。根据记载,陈庆之曾经创下了七千士兵击溃...
专访中山公园遗产办主任:社稷坛... 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
原创 清... 当历史的帷幕缓缓拉开,一组经过精心上色、生动再现清末民初风貌的老照片跃然眼前,它们如同一扇扇通往过去...
原创 老... 说起中国近代最有权势的人,人们想到的肯定是蒋介石。他的人生也堪称一波三折,从上海的一位“小瘪三”,到...
原创 王...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今江西抚州人,北宋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今天恰逢王安石诞辰100...
原创 刘... 本号之前的文章中曾论述的诸葛亮如果投曹魏能当到多大的官,详见: 如果诸葛亮投魏,能当到多大的官? 今...
原创 后...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从它建国始起,到最后灭亡,共经历了二百六十八年之久。从它的建立到结束,...
内蒙古通辽开鲁县发现1000多...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近日,考古人员在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东风镇金宝屯村进行考古发掘...
湖南省历史文化街区达67处 本报长沙8月7日电 (记者杨迅)近日,湖南省政府公布第二批湖南省历史文化街区名单,长沙市西文庙坪等1...
宋代的士大夫之义 士大夫之义,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作为个人品质,包括大义即公义,以及小义即私义。 建立在五代之后...
走进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本报记者 刘洪超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全景。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人。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
原创 看... 01萎靡的日本 说起亚洲的大哥大,毋庸置疑就是我们中国。以2020年为例,我国GDP规模达到了14....
原创 红... 研究中国近代的抗争历史,我们能发现一个相当有趣的现象:共产党是在南方起家,最初红军的根据地都是在川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