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明君唐太宗:为什么要不顾群臣反对,逆历史潮流大搞分封?
迪丽瓦拉
2024-11-16 20:42:41
0

原标题:一代明君唐太宗:为什么要不顾群臣反对,逆历史潮流大搞分封?

前言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开国功臣,在位期间施行的贞观之治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他的统治被视为中国古代政治的巅峰之一。然而,他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却备受争议:不顾群臣反对,大搞分封制度。

那为什么一个明智睿智的君主会选择逆历史潮流,大刀阔斧地推行分封制度?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太宗一时之间竟如此执迷不悟?让我们一探究竟。

贞观年间,分封风波

在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下令起草分封条例,欲将诸王与功臣分封为刺史,并使之世袭。这一决定立即遭到了大臣们的极力反对。以魏征和李百药为首的文武大臣纷纷上疏切谏,认为分封必将导致社会动荡,有违历史大势。

魏征提出了著名的"五不可"之说,列举了五个分封后可能产生的弊端:一是诸王与功臣世袭封地,必将渐渐自立门户,中央难以统御;二是诸王与功臣的子孙后代将日益骄纵跋扈;三是分封后税赋入帑必将大幅减少;四是分封后军队实力必将削弱;五是分封后民心将渐离散。

这些论点都源于魏征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作为一名资深大臣,他见证了隋朝的覆亡,深知分封制度的弊端。他担心,如果唐朝再次走上分封的老路,必将重蹈覆辙,最终导致王朝的崩溃。

李百药则从历史角度加以反驳。他认为,春秋时期诸侯国家虽然名义上归属周天子,但实际上已经相互兼并,社会动荡不安。直到秦朝一统天下,废除分封制度,国家才重新统一。

这种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分封必将导致中央权威的衰落。李百药的这番话无疑是对太宗分封计划的一记重击。作为一名资深学者,他深谙历史规律,能够以更加宏观的视角看待这一问题。

除了文臣,就连受封的功臣们也纷纷表示反对。以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为首的功勋大将上表极谏,认为分封必将酿成大祸,并让太宗最宠爱的嫡长女长乐公主出面游说。

这些功臣们虽然也曾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但他们更多的是出于私心考虑。他们深知,一旦被分封到偏远地区,必将渐渐失去在朝为官的机会,从而失去对朝政的影响力。因此,他们宁愿放弃封地,也不愿意离开权力中心。

最终,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太宗在贞观十三年(639年)下诏停止分封。这场争论折射出了太宗对古代分封制度的一种理想化追求,以及大臣们基于现实考量的反对态度。

分封之因:确保国祚长久

那么,太宗为何会一度如此执迷于分封这一看似已经过时的旧制度呢?原因有二:

首先,太宗希望通过分封来确保李氏王朝的永久统治,国祚长久。在与大臣们的论辩中,太宗多次提及"子孙长久"、"社稷永安"的目标。他深受隋朝覆亡的教训,认为隋朝之所以迅速土崩瓦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隋炀帝猜忌过甚,宗室子弟无一得以重用。

相比之下,夏商周三代由于实行分封制度,国祚得以长久延绵。尤其是周代,由于宗法制度完备,诸侯世袭,王朝竟存续了八百余年之久。

秦朝虽一统天下,但由于废除分封,诸公子无一得以重用,终致二世而亡。太宗希望通过分封,使宗室子弟和功臣后代都能获得重用,从而巩固王朝统治基础,避免重蹈隋朝覆亡的覆辙。

其次,太宗希望通过分封来扩大统治阶层,增强王朝的凝聚力。他曾对大臣们说:"分封同姓异姓,亲亲贤贤,褒表功德,示天下以至公也。"意思是说,通过分封宗室和功臣,可以表彰他们的功德,向天下人展示自己是一位至公无私的明君。

这与太宗的父亲唐高祖的做法截然不同。高祖一味重用亲信,大肆分封宗室子弟,这使得他的统治基础过于狭隘。相比之下,太宗更加重视功臣,希望通过分封将他们纳入统治集团,从而扩大自己的社会基础。

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

在这场分封之争中,太宗可谓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钟情于古代三代的分封制度,认为这是实现"王道仁政"的必要条件。即便在多年后撰写的《帝范》一书中,他依然将"封建亲戚"列为治国重器。

这种理想主义情怀,源于太宗对古代圣王的向往和崇敬。作为一代明君,他希望能够像周公、孔子那样,通过分封来实现理想的政治秩序。

与太宗的理想主义相对应的,是大臣们的现实主义态度。他们虽然也曾在年轻时怀抱过一些理想主义情怀,但通过亲身的历练,已经变得极为务实。

以魏征为例,他在上疏中列举了五条"不可"的理由,每一条都是基于对现实的冷静分析。他认为,分封必将导致中央集权的瓦解、子孙骄纵、税赋减少、军力削弱和民心离散,这些都将严重威胁到王朝的统治。

作为一名资深大臣,魏征见证了隋朝的覆亡,深知分封制度的弊端。他担心,如果唐朝再次走上分封的老路,必将重蹈覆辙,最终导致王朝的崩溃。

李百药则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反驳。他认为,春秋时期诸侯国家虽然名义上归属周天子,但实际上已经相互兼并,社会动荡不安。直到秦朝一统天下,废除分封制度,国家才重新统一。

这种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分封必将导致中央权威的衰落。作为一名资深学者,李百药深谙历史规律,能够以更加宏观的视角看待这一问题。

至于功臣们,他们更多的是出于私心考虑。长孙无忌等人上表极谏,主要是因为不愿意离开京城,远离权力中心。他们深知,一旦被分封到偏远地区,必将渐渐失去在朝为官的机会,从而失去对朝政的影响力。

结语

太宗最终虽然放弃了分封的计划,但这场争论折射出了他对古代分封制度的一种理想化追求。作为一代明君,他希望能够像古代圣王那样,通过分封来巩固王朝统治,实现"王道仁政"的理想。

然而,现实却是无情的。大臣们基于对现实的冷静分析,认为分封必将导致中央集权的瓦解,从而威胁到王朝的统治。功臣们则出于私心,不愿意离开权力中心。

在理想和现实的博弈中,太宗最终选择了放弃分封的做法。或许,这正是太宗这位明君的一种悲剧。他既有远大的理想,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限制。

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他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对古代圣王的崇敬,这也成为他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宋... 北宋王朝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亲率大军,开始了由南到北大扫荡。 短短数年,赵匡胤的宋军逐一征服了位于南...
原创 宋... 在梁山泊的绿林好汉中,虽然各有千秋,但关于谁才是真正的领头羊,众人心中似乎早已有了答案。宋江,这位在...
原创 渤... 送渤海王子归国疆理虽东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九门风月好,回...
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开... 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30周年,8月4日,“铭记历史——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在山东博物馆重磅...
原创 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通过蒙恬的率领,成功攻破齐都,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全国统一。然而,正当秦国刚刚统...
原创 工... 工艺最复杂的三大国宝级文物,一件是古代“冰箱”,一件无法复制 近代考古工作成果斐然,一大批古代文物相...
原创 盛... 二、盛唐诗人(公元713~755年) 1、李白(公元701年—762年) 李白是四川江油人,唐朝最伟...
原创 为... 关于帝王陵墓的主动发掘,中国一直奉行着“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的规则,这也成为考古界的一条铁律。然而,...
原创 若... 许多人观看过《三国演义》,对刘备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普遍认为刘备是一个忠义之人,因为在电视剧中,刘备...
原创 沈... 说到沈万三,我们就会想起他那个神奇的聚宝盆,只要把东西放进去,就能变成宝贝。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是...
原创 在... 我先来说说三国故事吧。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的经典故事,...
原创 每... 在中国历史上,王朝分裂的现象多次发生,其中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五代十...
原创 一... 对基督文明圈的国家来说,12月25日是圣诞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耶稣基督的诞...
原创 《... 现在放在你面前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送给你三万块钱或者送给你五万块钱,你选哪个?大家肯定...
原创 4... 46年前的今天,总理离开了我们,发一组他和主席的老照片 在陕北时期的合影,可以看到,两人都很年轻,...
原创 三... 权力与勇气作为人类历史的两个重要主题,经常在影视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电影《佣兵传奇》、《最后的...
原创 大... 1840年后的广西狼兵是形容广西的兵“如饿狼猛虎”般勇敢。像太平军和桂军等。提问描述中又问“和川军、...
原创 姜... 引言: 一位党员,一位报答祖国的中国共产党员,在祖国的经济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百姓生活中,特...
原创 「... 夏朝是否真的存在过? 诶,这可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说法,而是在史学界确实存在的争议。 我们小时候背的历...
聊城东阳高速施工现场发现古村落... 2019年以来,在配合聊城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董桥、大胡、绳张、付大门、郭屯、孟闫—李庙和东阿县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