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明君唐太宗:为什么要不顾群臣反对,逆历史潮流大搞分封?
迪丽瓦拉
2024-11-16 20:42:41
0

原标题:一代明君唐太宗:为什么要不顾群臣反对,逆历史潮流大搞分封?

前言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开国功臣,在位期间施行的贞观之治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他的统治被视为中国古代政治的巅峰之一。然而,他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却备受争议:不顾群臣反对,大搞分封制度。

那为什么一个明智睿智的君主会选择逆历史潮流,大刀阔斧地推行分封制度?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太宗一时之间竟如此执迷不悟?让我们一探究竟。

贞观年间,分封风波

在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下令起草分封条例,欲将诸王与功臣分封为刺史,并使之世袭。这一决定立即遭到了大臣们的极力反对。以魏征和李百药为首的文武大臣纷纷上疏切谏,认为分封必将导致社会动荡,有违历史大势。

魏征提出了著名的"五不可"之说,列举了五个分封后可能产生的弊端:一是诸王与功臣世袭封地,必将渐渐自立门户,中央难以统御;二是诸王与功臣的子孙后代将日益骄纵跋扈;三是分封后税赋入帑必将大幅减少;四是分封后军队实力必将削弱;五是分封后民心将渐离散。

这些论点都源于魏征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作为一名资深大臣,他见证了隋朝的覆亡,深知分封制度的弊端。他担心,如果唐朝再次走上分封的老路,必将重蹈覆辙,最终导致王朝的崩溃。

李百药则从历史角度加以反驳。他认为,春秋时期诸侯国家虽然名义上归属周天子,但实际上已经相互兼并,社会动荡不安。直到秦朝一统天下,废除分封制度,国家才重新统一。

这种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分封必将导致中央权威的衰落。李百药的这番话无疑是对太宗分封计划的一记重击。作为一名资深学者,他深谙历史规律,能够以更加宏观的视角看待这一问题。

除了文臣,就连受封的功臣们也纷纷表示反对。以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为首的功勋大将上表极谏,认为分封必将酿成大祸,并让太宗最宠爱的嫡长女长乐公主出面游说。

这些功臣们虽然也曾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但他们更多的是出于私心考虑。他们深知,一旦被分封到偏远地区,必将渐渐失去在朝为官的机会,从而失去对朝政的影响力。因此,他们宁愿放弃封地,也不愿意离开权力中心。

最终,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太宗在贞观十三年(639年)下诏停止分封。这场争论折射出了太宗对古代分封制度的一种理想化追求,以及大臣们基于现实考量的反对态度。

分封之因:确保国祚长久

那么,太宗为何会一度如此执迷于分封这一看似已经过时的旧制度呢?原因有二:

首先,太宗希望通过分封来确保李氏王朝的永久统治,国祚长久。在与大臣们的论辩中,太宗多次提及"子孙长久"、"社稷永安"的目标。他深受隋朝覆亡的教训,认为隋朝之所以迅速土崩瓦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隋炀帝猜忌过甚,宗室子弟无一得以重用。

相比之下,夏商周三代由于实行分封制度,国祚得以长久延绵。尤其是周代,由于宗法制度完备,诸侯世袭,王朝竟存续了八百余年之久。

秦朝虽一统天下,但由于废除分封,诸公子无一得以重用,终致二世而亡。太宗希望通过分封,使宗室子弟和功臣后代都能获得重用,从而巩固王朝统治基础,避免重蹈隋朝覆亡的覆辙。

其次,太宗希望通过分封来扩大统治阶层,增强王朝的凝聚力。他曾对大臣们说:"分封同姓异姓,亲亲贤贤,褒表功德,示天下以至公也。"意思是说,通过分封宗室和功臣,可以表彰他们的功德,向天下人展示自己是一位至公无私的明君。

这与太宗的父亲唐高祖的做法截然不同。高祖一味重用亲信,大肆分封宗室子弟,这使得他的统治基础过于狭隘。相比之下,太宗更加重视功臣,希望通过分封将他们纳入统治集团,从而扩大自己的社会基础。

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

在这场分封之争中,太宗可谓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钟情于古代三代的分封制度,认为这是实现"王道仁政"的必要条件。即便在多年后撰写的《帝范》一书中,他依然将"封建亲戚"列为治国重器。

这种理想主义情怀,源于太宗对古代圣王的向往和崇敬。作为一代明君,他希望能够像周公、孔子那样,通过分封来实现理想的政治秩序。

与太宗的理想主义相对应的,是大臣们的现实主义态度。他们虽然也曾在年轻时怀抱过一些理想主义情怀,但通过亲身的历练,已经变得极为务实。

以魏征为例,他在上疏中列举了五条"不可"的理由,每一条都是基于对现实的冷静分析。他认为,分封必将导致中央集权的瓦解、子孙骄纵、税赋减少、军力削弱和民心离散,这些都将严重威胁到王朝的统治。

作为一名资深大臣,魏征见证了隋朝的覆亡,深知分封制度的弊端。他担心,如果唐朝再次走上分封的老路,必将重蹈覆辙,最终导致王朝的崩溃。

李百药则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反驳。他认为,春秋时期诸侯国家虽然名义上归属周天子,但实际上已经相互兼并,社会动荡不安。直到秦朝一统天下,废除分封制度,国家才重新统一。

这种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分封必将导致中央权威的衰落。作为一名资深学者,李百药深谙历史规律,能够以更加宏观的视角看待这一问题。

至于功臣们,他们更多的是出于私心考虑。长孙无忌等人上表极谏,主要是因为不愿意离开京城,远离权力中心。他们深知,一旦被分封到偏远地区,必将渐渐失去在朝为官的机会,从而失去对朝政的影响力。

结语

太宗最终虽然放弃了分封的计划,但这场争论折射出了他对古代分封制度的一种理想化追求。作为一代明君,他希望能够像古代圣王那样,通过分封来巩固王朝统治,实现"王道仁政"的理想。

然而,现实却是无情的。大臣们基于对现实的冷静分析,认为分封必将导致中央集权的瓦解,从而威胁到王朝的统治。功臣们则出于私心,不愿意离开权力中心。

在理想和现实的博弈中,太宗最终选择了放弃分封的做法。或许,这正是太宗这位明君的一种悲剧。他既有远大的理想,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限制。

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他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对古代圣王的崇敬,这也成为他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 他是日本帝国最后的“陆军大酱”,也是“玉碎战术”的代表人物。自杀式战机、自杀式鱼雷、自杀式导弹等各种...
原创 毛... 一位农民出身的教师,如何培养出一支能够横扫千军的将领团队?从井冈山到抗美援朝,毛泽东的军事智慧在这些...
原创 宋... 赵匡胤统一天下后,为了确保后代能够秉承正确的治国理政方针,他在一块石碑上刻下了三条祖训。碑文中明确告...
原创 中...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只有四位人物可以真正被称为“天命之子”,他们的崛起可谓传奇。与通常的世袭贵族或天...
原创 地...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地府是亡灵最终的归宿之地,是一个拥有严格秩序和独特审判体系的地方。在这个体系...
原创 卫... 卫瓘之所以在三国时期能够轻松干掉三大名将,并不是因为他有过人的能力,而是因为他背后有强大的支持,特别...
原创 项... 天下大势,有合必分,有分必合。 即便六国被灭,大秦建立,统一天下看似繁荣昌盛,但秦帝国最终因推行...
原创 从...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清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按理说,它应该代表着腐朽与衰落的象征。然而...
原创 刘... 三国时期,动荡不安的局面展现了许多将领和谋士的智慧。在国土争夺和权力斗争中,许多英雄人物为各自的国君...
原创 故... 北京最著名的建筑物无疑是故宫。无论是国内游客还是外国游客,几乎每个人都想去故宫亲眼见识它的雄伟和壮丽...
原创 他... 1940年初,琼崖地区的抗日战争形势异常严峻,琼崖特委紧急向延安请求支援,希望能派遣有军事指挥经验的...
原创 李... 毛主席一生非常喜爱抽烟,几乎到了无法戒除的地步。恰巧李先念也有抽烟的习惯,两人因此在这个话题上有着很...
原创 诸... 看完《三国演义》之后,很多人对诸葛亮临终时为何坚持要除掉魏延感到疑惑。魏延如此出色,为何诸葛亮不愿意...
首次集中出现 西安发现25座战... 张家坡墓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十里铺街道张家坡村东,东距浐河约1.2千米,西距韩森寨战国秦陵约2....
原创 福... 历史就像一层迷雾,笼罩着许多无法解开的谜团,一直在挑战着我们对过去的认知。我们通常通过史书来获取历史...
原创 2... 时至今日,任何关于苏联的讨论,几乎都能揭示出参与讨论者的年龄。毕竟,苏联的解体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
原创 西... 1949年底,人民解放军向川南地区推进。当部队接近川、云、贵三省交界时,几名衣衫褴褛的农民忽然出现在...
原创 魏... 魏武侯为何亲手拆散三晋联盟? 如果说魏武侯的一生中,夺取楚国的大梁是他攻战事业的巅峰,那么与赵国的交...
原创 清... 1922年,在东京郊外的一座老洋房里,38个身穿洋装的年轻人整齐地排成两排,低着头,听着管家读父亲写...
分合之间:历史周期里的大势与人... 分合之间:历史周期里的大势与人心密码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开篇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