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明君唐太宗:为什么要不顾群臣反对,逆历史潮流大搞分封?
迪丽瓦拉
2024-11-16 20:42:41
0

原标题:一代明君唐太宗:为什么要不顾群臣反对,逆历史潮流大搞分封?

前言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开国功臣,在位期间施行的贞观之治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他的统治被视为中国古代政治的巅峰之一。然而,他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却备受争议:不顾群臣反对,大搞分封制度。

那为什么一个明智睿智的君主会选择逆历史潮流,大刀阔斧地推行分封制度?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太宗一时之间竟如此执迷不悟?让我们一探究竟。

贞观年间,分封风波

在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下令起草分封条例,欲将诸王与功臣分封为刺史,并使之世袭。这一决定立即遭到了大臣们的极力反对。以魏征和李百药为首的文武大臣纷纷上疏切谏,认为分封必将导致社会动荡,有违历史大势。

魏征提出了著名的"五不可"之说,列举了五个分封后可能产生的弊端:一是诸王与功臣世袭封地,必将渐渐自立门户,中央难以统御;二是诸王与功臣的子孙后代将日益骄纵跋扈;三是分封后税赋入帑必将大幅减少;四是分封后军队实力必将削弱;五是分封后民心将渐离散。

这些论点都源于魏征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作为一名资深大臣,他见证了隋朝的覆亡,深知分封制度的弊端。他担心,如果唐朝再次走上分封的老路,必将重蹈覆辙,最终导致王朝的崩溃。

李百药则从历史角度加以反驳。他认为,春秋时期诸侯国家虽然名义上归属周天子,但实际上已经相互兼并,社会动荡不安。直到秦朝一统天下,废除分封制度,国家才重新统一。

这种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分封必将导致中央权威的衰落。李百药的这番话无疑是对太宗分封计划的一记重击。作为一名资深学者,他深谙历史规律,能够以更加宏观的视角看待这一问题。

除了文臣,就连受封的功臣们也纷纷表示反对。以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为首的功勋大将上表极谏,认为分封必将酿成大祸,并让太宗最宠爱的嫡长女长乐公主出面游说。

这些功臣们虽然也曾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但他们更多的是出于私心考虑。他们深知,一旦被分封到偏远地区,必将渐渐失去在朝为官的机会,从而失去对朝政的影响力。因此,他们宁愿放弃封地,也不愿意离开权力中心。

最终,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太宗在贞观十三年(639年)下诏停止分封。这场争论折射出了太宗对古代分封制度的一种理想化追求,以及大臣们基于现实考量的反对态度。

分封之因:确保国祚长久

那么,太宗为何会一度如此执迷于分封这一看似已经过时的旧制度呢?原因有二:

首先,太宗希望通过分封来确保李氏王朝的永久统治,国祚长久。在与大臣们的论辩中,太宗多次提及"子孙长久"、"社稷永安"的目标。他深受隋朝覆亡的教训,认为隋朝之所以迅速土崩瓦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隋炀帝猜忌过甚,宗室子弟无一得以重用。

相比之下,夏商周三代由于实行分封制度,国祚得以长久延绵。尤其是周代,由于宗法制度完备,诸侯世袭,王朝竟存续了八百余年之久。

秦朝虽一统天下,但由于废除分封,诸公子无一得以重用,终致二世而亡。太宗希望通过分封,使宗室子弟和功臣后代都能获得重用,从而巩固王朝统治基础,避免重蹈隋朝覆亡的覆辙。

其次,太宗希望通过分封来扩大统治阶层,增强王朝的凝聚力。他曾对大臣们说:"分封同姓异姓,亲亲贤贤,褒表功德,示天下以至公也。"意思是说,通过分封宗室和功臣,可以表彰他们的功德,向天下人展示自己是一位至公无私的明君。

这与太宗的父亲唐高祖的做法截然不同。高祖一味重用亲信,大肆分封宗室子弟,这使得他的统治基础过于狭隘。相比之下,太宗更加重视功臣,希望通过分封将他们纳入统治集团,从而扩大自己的社会基础。

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

在这场分封之争中,太宗可谓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钟情于古代三代的分封制度,认为这是实现"王道仁政"的必要条件。即便在多年后撰写的《帝范》一书中,他依然将"封建亲戚"列为治国重器。

这种理想主义情怀,源于太宗对古代圣王的向往和崇敬。作为一代明君,他希望能够像周公、孔子那样,通过分封来实现理想的政治秩序。

与太宗的理想主义相对应的,是大臣们的现实主义态度。他们虽然也曾在年轻时怀抱过一些理想主义情怀,但通过亲身的历练,已经变得极为务实。

以魏征为例,他在上疏中列举了五条"不可"的理由,每一条都是基于对现实的冷静分析。他认为,分封必将导致中央集权的瓦解、子孙骄纵、税赋减少、军力削弱和民心离散,这些都将严重威胁到王朝的统治。

作为一名资深大臣,魏征见证了隋朝的覆亡,深知分封制度的弊端。他担心,如果唐朝再次走上分封的老路,必将重蹈覆辙,最终导致王朝的崩溃。

李百药则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反驳。他认为,春秋时期诸侯国家虽然名义上归属周天子,但实际上已经相互兼并,社会动荡不安。直到秦朝一统天下,废除分封制度,国家才重新统一。

这种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分封必将导致中央权威的衰落。作为一名资深学者,李百药深谙历史规律,能够以更加宏观的视角看待这一问题。

至于功臣们,他们更多的是出于私心考虑。长孙无忌等人上表极谏,主要是因为不愿意离开京城,远离权力中心。他们深知,一旦被分封到偏远地区,必将渐渐失去在朝为官的机会,从而失去对朝政的影响力。

结语

太宗最终虽然放弃了分封的计划,但这场争论折射出了他对古代分封制度的一种理想化追求。作为一代明君,他希望能够像古代圣王那样,通过分封来巩固王朝统治,实现"王道仁政"的理想。

然而,现实却是无情的。大臣们基于对现实的冷静分析,认为分封必将导致中央集权的瓦解,从而威胁到王朝的统治。功臣们则出于私心,不愿意离开权力中心。

在理想和现实的博弈中,太宗最终选择了放弃分封的做法。或许,这正是太宗这位明君的一种悲剧。他既有远大的理想,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限制。

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他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对古代圣王的崇敬,这也成为他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乾隆为何六次南巡?游山玩水只是... 原标题:乾隆为何六次南巡?游山玩水只是顺带,背后隐藏的目的很重要! 前言 ...
萧何到底有何功劳?能让刘邦把他... 原标题:萧何到底有何功劳?能让刘邦把他比喻成是猎人,而诸将是驱驰猎狗 我是棠棣...
诸葛瞻优柔寡断,虽未能继承其父... 原标题:诸葛瞻优柔寡断,虽未能继承其父的智慧,却继承了忠诚和血性 蜀汉二代都不...
三朝老臣张廷玉惨遭乾隆抄家,抄... 原标题:三朝老臣张廷玉惨遭乾隆抄家,抄家后,乾隆为何又乖乖还了回去? 前言 ...
“梁唐晋汉周”的时代,和以往的... 原标题:“梁唐晋汉周”的时代,和以往的历史大有不同 用哲学的观点,叫做“物极必...
他是与曾国藩齐名的湘军名帅,一... 原标题:他是与曾国藩齐名的湘军名帅,一仗打残太平军,两年时间官升九级 前言 ...
《雍正王朝》康熙明知道是老八送... 原标题:《雍正王朝》康熙明知道是老八送来的死鹰,为何不追究他? 《雍正王朝》里...
100多年前,康有为拿150万... 原标题:100多年前,康有为拿150万买下瑞典的一座岛,如今岛屿归谁 跨越百年...
三颁“杀胡令”的冉闵,到底是汉... 原标题:三颁“杀胡令”的冉闵,到底是汉族人的英雄还是以暴制暴的人屠? 武悼天王...
光如日月 恍若流星:短暂又辉煌... 原标题:光如日月 恍若流星:短暂又辉煌的隋朝 《北京晚报》2024年4月29...
为何张郃被乱箭射杀的那一刻,诸... 原标题:为何张郃被乱箭射杀的那一刻,诸葛亮才瞬间明白,自己是中计了? 前言 ...
一代明君唐太宗:为什么要不顾群... 原标题:一代明君唐太宗:为什么要不顾群臣反对,逆历史潮流大搞分封? 前言 ...
刘备想先灭吴后灭魏,曹操想先灭... 原标题:刘备想先灭吴后灭魏,曹操想先灭吴后灭蜀,为何他们都想打东吴? 前言 ...
函谷关:为秦国挡住六国无数次的... 原标题:函谷关:为秦国挡住六国无数次的进攻,汉武帝为何却要毁掉它? 前言 ...
在演义中,正式开战前会派人对战... 原标题:在演义中,正式开战前会派人对战,历史上真有斗将这种现象吗? 所谓的“斗...
16岁当上相国,20岁篡位为王... 原标题:16岁当上相国,20岁篡位为王,统治华夏60年,被历史抹去! 虽然夏朝...
盘点《三国演义》中的十绝英雄人... 原标题:盘点《三国演义》中的十绝英雄人物 对绝大多数喜爱三国的人来说,往往是通...
姜胜群:皇帝下“罪己诏”,白居... 原标题:姜胜群:皇帝下“罪己诏”,白居易点赞 唐宪宗(778年―820年)李...
许褚有什么资格称名将,方北辰纯... 原标题:许褚有什么资格称名将,方北辰纯属误人子弟 百家讲坛红火以后,越来越多的...
嬴驷和嬴稷以及嬴政相比,三位大... 原标题:嬴驷和嬴稷以及嬴政相比,三位大秦国君,哪位麾下臣子更强? 嬴驷和嬴稷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