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这个横跨赤道的庞大群岛国家,近年来正在低调但坚定地实现经济与军事的双重提升。它的人口接近2.84亿,位居全球第四,仅次于中国、印度和美国,人口红利巨大。其军队现役人员达40万,总动员潜力超过百万,在东南亚可谓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凭借庞大的人口与丰富的资源,印尼的动作愈发大胆,以至于不少人将其崛起与当年的日本作比较。 回顾历史,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依靠迅速的工业化和海军扩张,将野心带到整个亚太地区,最终引发一系列地区动荡。而今的印尼虽然没有表现出同样激进的姿态,但其在南海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以及频繁加快的军备采购步伐,已经显露出某种上升的冲劲与野心。
印尼军队的基础可以追溯至苏哈托的年代。1945至1949年对抗荷兰的独立战争中,苏哈托指挥了多场战斗。进入1950年代,他又凭借镇压地方叛乱逐步升迁至准将。1960年代,他掌管战略储备指挥部,进一步掌握军队核心。上台执政后,苏哈托以32年的铁腕统治为印尼奠定了现代化发展的框架,但同时其家族与政权腐败问题严重。1970年代,他下令出兵东帝汶,引发国际社会的人权质疑。1990年代,腐败丑闻频发,民众走上街头抗议,军队则一直是其连任背后的支柱。 正是苏哈托时期的积累,使得印尼军力逐步成型。如今,印尼领土面积达191万平方公里,由约1.7万个岛屿组成,战略纵深极大。军队现役40万人,其中陆军高达30万,海军6.6万,空军3万。根据2025年全球火力指数,印尼排名第13,在东南亚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海军装备221艘舰艇,包括8艘护卫舰、24艘轻护舰与3艘潜艇。空军拥有478架飞机,类型覆盖战斗机、运输机和直升机。陆军则装备了数量可观的坦克与装甲车辆。 印尼的地缘位置决定了其战略重要性。它横亘在马六甲海峡口,全球超过一半的航运需经过此地,是印度洋通往太平洋的必经之路。美国一直希望拉拢印尼,以强化在印太的存在。然而,印尼自1955年万隆会议起便坚持不结盟,外交路线灵活独立。在冷战时期,它避免站队两大阵营,而在今天,则通过加入东盟、金砖、APEC等组织,平衡处理中美等大国关系。2022年印尼主办G20峰会时,不仅中美领导人面对面对话,俄罗斯外长也顺利发言,展现了印尼的外交协调能力。 在军事装备采购上,印尼更像是一个“国际军火展”。它从中国购买导弹,从法国引进火炮,再从美国获得阿帕奇直升机,军备来源多元,显示出其在国际防务关系中的平衡术。与此同时,经济实力也在支撑其战略雄心。印尼GDP约1.43万亿美元,购买力平价超过5万亿,全球排名第七。人均GDP虽只有5000多美元,但增速稳健。产业结构多元,服务业与工业各占41%,农业12%。镍、煤炭和石油是其出口支柱,中国、美国与日本则是主要贸易伙伴。旅游业同样是经济亮点,2023年接待游客1160万人次,收入约140亿美元。 印尼是全球棕榈油和镍的重要生产国,资源优势突出。其军费虽仅占GDP的0.7%,但现代化计划雄心勃勃,既尝试引进苏-35战机,又通过资源交换方式采购武器。自1984年发射首枚火箭以来,印尼的航天与导弹技术不断进步,逐渐具备独立发展能力。 从历史角度来看,印尼崛起的轨迹难免让人联想到二战前的日本。当时日本凭借明治维新后的工业化和强大的海军,成为全球第三海军大国。而今天,印尼依靠经济增长与军力现代化,逐步扩大在南海及周边的存在感。不同的是,日本的军力因宪法限制而受约束,而印尼正处在快速扩张的阶段。 即便如此,印尼内部仍存在不少挑战。东帝汶独立后,军队曾多次卷入人权争议;巴布亚和亚齐地区的冲突也仍在持续。与菲律宾倚赖美国不同,或新加坡高度集权不同,印尼走的是一种平衡之路,既注重经济外交,也不断推进军力建设。1998年金融危机后,印尼走向民主化。苏哈托下台后,哈比比、瓦希德、梅加瓦蒂、尤多约诺、佐科等领导人相继执政,推动经济复苏与政治改革。佐科政府尤其注重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印尼首条高铁正式通车。能源方面,印尼计划到2034年扩增71吉瓦发电能力,并力争2050年实现碳中和。2024年选举后,普拉博沃成为新任总统,继续推动军事现代化与经济发展。 如今的印尼,在人口增长、城市化(59%)、外交影响力等方面都有显著进步。它既是东盟最大经济体,也是印太地区平衡格局的重要一环。尽管巴布亚等问题仍存,尽管腐败阴影未完全散去,但总体而言,印尼正以稳健的步伐迈向区域强国的地位,其未来走向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