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晚期,西方近代摄影技艺逐步传入中华大地,摄影馆与工作室像雨后春笋般涌现。流传下来的一张张老照片,像是穿越时光的窗子,让人得以瞥见百年前普通人家里头的日常服饰与神情。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影像并不能塑造出惊艳的美感:在黑白的影像之中,清朝人的容貌往往显得平常,哪怕是身居高位的后宫嫔妃,也未必符合现代人心中的完美审美,和大众的美传说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距离。
慈禧太后自幼喜好打扮,也对照相有极强的兴趣。她经常召集皇后、嫔妃以及格格公主在御前合影,场景往往庄重而华丽,金碧辉煌的屏风、龙纹器物作为背景,画面看起来颇具威仪感。然而被镜头收录的她们,往往难以呈现出传说中的美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非单一:早期黑白胶片的颗粒粗大、对比过高,易放大五官的瑕疵;当时的人们对摄影还不熟悉,姿态与表情往往僵硬、刻板,缺少自然的呼吸感。
到了民国时期,摄影技术取得可喜的突破,底片的灵敏度提升,像素更高,成像更干净,阴影与高光的过渡也更柔和。随之而来的是大量风华绝代的女子被定格在镜头前,她们的美貌看起来更为立体,眉眼间多了灵动与温润,短片和补光的运用让肤色也显得更通透。于是那些珍藏的老照片成为一种视觉的享受,仿佛能让人听见年代的脉搏跳动。但晚清与民国仅相隔数年,为什么同样属于近代的时期,女子容貌的“光彩”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
其实,在任何年代,所谓的美人都只是相对的概念。清朝时摄影仍然是稀罕而昂贵的技艺,普通百姓很难有机会让自己的面容被记录下来。更重要的是,清代的选秀制度并不是以个人美貌作为第一筹码,家世、血统、出身门第往往决定着命运,因此很多嫔妃并非天生惊艳。但在那个讲究仪态与身份的宫廷体系中,仍有个别女性因气质出众、端庄优雅而被记载于史册与影像之中,例如末代皇后郭布罗婉容,她的眉宇间流露出一种沉静而克制的美,尽管在镜头前也会带有一些时代的影子,却仍然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