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李世民那番话里确实带着自我拔高的意味,甚至隐隐透出对曹操的贬抑。鲜花却觉得,这种看法未必准确。李世民虽然的确有抬高自己的成分,但并不等于刻意贬低曹操。相反,从某种角度来看,他似乎还有些为曹操感到惋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曹操的地位。毕竟,李世民是以皇帝的身份来审视曹操,而曹操虽未称帝,却在权势和谋略上无限接近。李世民换位思考,自然更能体会曹操的不易,也更愿意高看他一眼。
至于李世民所说的“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是否妥当,这一点从细节上来说很难简单下定论。但若放到宏观的历史大背景里去衡量,鲜花认为这一评价还是相当中肯、极具说服力的。原因在于,自秦始皇以来,真正能在统一的中华大地上称帝开国的只有少数几人——秦始皇嬴政、刘邦、刘秀、隋文帝杨坚以及李世民(加上其父李渊)。把曹操与这些开国皇帝相比,确实能够看出他在“万乘之才”上的不足。
第一点,曹操与李世民相比,缺少那临门一脚的勇气。曹操离帝位近在咫尺,汉献帝就在他掌控之中,他不断加官进爵,先是魏公,再到魏王,但始终不敢让汉献帝禅让帝位。相比之下,李世民只是被册封为秦王,虽然也离皇位只差一步,却在关键时刻果断发动玄武门之变,除掉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让父皇李渊退位,自然过渡到帝位。曹操与李世民相比,差的正是这份决断力与勇气。
第二点,曹操与杨坚相比,缺乏高超的政治手段。两人都通过联姻与皇室建立关系,曹操将三位女儿嫁给汉献帝,杨坚则将女儿嫁给北周皇帝宇文赟。区别在于,杨坚在宇文赟去世后迅速逼迫其子禅位,果断登基,而曹操却始终满足于“皇帝的岳父”这一身份,最终错失了改朝换代的机会。
第三点,曹操与刘秀相比,谋略上的深思熟虑不够。两人都在最初不愿称帝,曹操始终拒绝劝进,刘秀也曾犹豫不决。但刘秀有耿纯这样的忠臣提醒,若不称帝便无法笼络人心,于是刘秀顺势登基,建立东汉。曹操却始终纠结,最终在战略谋划上显得不够果断。
第四点,曹操与刘邦相比,缺乏深远的战略远见。刘邦虽然敌人众多,但他始终认定项羽才是真正的对手,并积极争取其他势力的支持,例如策反英布、重用韩信。曹操却将天下所有诸侯都视为对手,结果陷入长期消耗战,南征北战一生,仍未能统一中国。
第五点,曹操与秦始皇相比,在战略战术的运用上仍差一筹。秦国当年地处偏远,却能凭借“远交近攻”的国策逐步强大,最终一统六国。秦始皇甚至容许齐国自立为帝,以此稳固后方,再逐个击破近邻。而曹操始终不肯容忍刘备称帝,坚持“我不称帝,别人也不许”,最终反倒让自己陷入无休止的征战,错失战略纵深。
综上所述,若从宏观历史角度来看,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确实恰如其分。曹操的确智谋过人,足以称得上“一将之才”,但若与真正能开创王朝、驾驭天下的帝王相比,他的胸襟、勇气与战略格局,终究还是差了一些火候。李世民此言,既是对自身的肯定,也是对曹操的惋惜与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