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汉的历史长河里,刘备逝世以后,实权逐步汇聚于诸葛亮之手,他以辅佐刘禅为核心职责,力图稳固政权、安抚百姓、筹划北伐。然而人们对他的评价并非只有高光一面,尽管诸葛亮在世人心中几乎被神化,但他始终没能把蜀汉统一天下的宏愿变成现实。这其中的原因,往往被指向他在用人之术上的短板,认为这是限制他才能发挥的一大关键因素。
众所周知,诸葛亮的缺点并非能力不足的单点,而是在用人方面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许多史书和后世评说中,提到他在用人上并非完全没有失误,而是错失了一些本可以成为蜀国支柱的优秀将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看到他在关键时刻对特定人才的任用,往往引发截然不同的战局走向与政治后果。这种用人上的不足,成为蜀国后期走向困境的一条隐性线索。
第一位被后世提及并被诸葛亮处理的,是刘备收养的儿子刘封。传世记载中,刘封勇猛异常,战场上气势如虹,个人能力堪称蜀军中的虎将,几乎具备扛鼎之姿。可就在诸葛亮眼里,这位养子却难以被有效驾驭,性格与行事方式容易失控,因此在刘备还在世时便被置于较为严格的约束之下,最终以他被处死的结局收场。若他能够继续留存于蜀军之中,想必在若干战役和内部治理上,都会给蜀国带来不同的帮助与支持,至少在提升蜀军战斗力和对外威慑方面,具备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潜力。
第二位大将是马谡。众所周知,马谡与诸葛亮关系友好,谈话可谓无话不谈,彼此信任程度很高,这也是他在军政体系中被寄予厚望的原因之一。可悲的是,历史的转折常常来自一念之差。马谡并无实战丰富的统帅经验,却被委以守卫街亭这样关键的防线职位,结果在面对曹军压境时错失了地利与时机,导致街亭失守,蜀军北方防线瞬间暴露薄弱。许多评论者把这场失利归咎为诸葛亮在用人上的失策,认为若能让马谡在更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所长,乃至在不同的战术选择上有更稳健的布局,后果或许 completely 不同,蜀国的未来也可能多一条更为稳固的通道。
第三位没有得到恰当使用的人选是魏延。刘备在世时对魏延的器重程度与对关羽相似,魏延在蜀地的边疆镇守与军权掌控上曾被视为中坚力量。然而诸葛亮对这位将领却长期心存警惕,未能给予其应有的信任与充分的权力,甚至在某些关键时刻把军事决策权交到魏延的对手手中,以此来制衡他。这样的做法,既让魏延感到被排挤,也让外部观者难以理解其真实用意。魏延的去世令人惋惜,若他能得到更合适的任用与信任,蜀国在对外防线和内政稳定方面,或许会有不同的走向与贡献。
通过对这三人境遇的回顾,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短板。如果他能够像刘备那样善于识人、善于用人、善于分工协作,或许蜀国的命运会呈现另一番格局。不过,历史并不存在完人,诸葛亮已经在内政与外交、军事诸多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他在用人上的不足,我们应当以史为镜,既承认他的局限,也肯定他的卓越,不必过分苛责,以免掩盖他在稳定政权、整合资源、谋求长期北伐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