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羽败亡的深层原因,历来众说纷纭。传统史观认为,这位威震华夏的名将最终兵败麦城,主要归咎于其性格中的致命缺陷——过度的骄傲自大、对敌情的严重误判以及军事上的冒进行为。史书记载清晰地表明,正是关羽在荆州防务上的疏忽大意,才导致了这场灾难性的失败。然而,近年来互联网上却流传着一些颠覆性的观点,将关羽之死的责任完全推给了两位关键人物:蜀汉开国君主刘备和丞相诸葛亮。这些新奇的论调声称,刘备之所以坐视关羽败亡,是担心这位义弟手握重兵、尾大不掉;而诸葛亮则是因为无法忍受关羽的傲慢无礼,意图借机铲除这个不听话的异己分子。
这些看似新颖的观点实则经不起推敲。首先从刘备的角度来看,他与关羽自桃园结义以来,就建立了超越君臣的兄弟情谊。在那个群雄逐鹿的乱世,刘备正面临着北方曹魏和东方孙权的双重压力,其兴复汉室的宏图大业才刚刚起步。当时蜀汉政权人才凋零,正值用人之际,刘备怎可能自断臂膀,对镇守战略要地的关羽起杀心?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关羽遇害后,刘备不顾群臣劝阻执意东征,最终在夷陵之战中惨败,不仅折损了蜀汉七成精锐,自己也因此郁郁而终。对于一个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君主来说,这样的代价实在过于沉重。
有观点认为刘备可能是借关羽之死为借口攻打东吴,但这种借刀杀人的说法同样站不住脚。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政治阴谋都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刘备若真有意除掉关羽,完全可以选择更隐蔽的方式,而不是以牺牲战略要地和大量兵力为代价。更何况,夷陵之败直接导致蜀汉元气大伤,这与刘备的政治抱负完全背道而驰。
至于诸葛亮谋害关羽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作为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战略家之一,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中就明确指出:荆州北控汉水、沔水,东接吴越,西连巴蜀,是成就霸业的战略要冲。这片土地不仅物产丰饶,更是将来北伐中原的重要跳板。诸葛亮深知,失去荆州就意味着蜀汉将永远被困在益州一隅,其北定中原的政治理想将化为泡影。即便诸葛亮与关羽存在个人矛盾,以他深谋远虑的政治智慧,也绝不会拿国家命脉来泄私愤。
事实上,在整个三国格局中,最不愿看到荆州失守的恰恰是诸葛亮。为了实现北伐大业,他连与自己政见不合的魏延都能包容重用,就是因为看重其军事才能。同理,镇守荆州的关羽对诸葛亮两路出兵的战略构想至关重要。即便关羽性格刚愎,经常违抗军令,但作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他始终是诸葛亮战略棋盘上不可或缺的关键棋子。因此,从政治现实和战略需求来看,诸葛亮非但不会陷害关羽,反而会千方百计确保荆州防务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