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民国时期一根“大黄鱼”,放到现在,大概相当于多少人民币?
迪丽瓦拉
2025-10-06 07:32:57
0

在民国,金子有个外号,叫“大黄鱼”。不是游在锅里的那种,是藏在保险箱里能救命的那种。一根十两重的金条,能买北京一套四合院,能换下江南一片水田。

今天,它还值钱吗?得看你信不信,黄金从来没变,它只是等着下一次被重新喊价。

这鱼不游水,它游进了保险箱

在民国年间,“大黄鱼”不是水产,是金条。标准重量312.5克,铸于中央造币厂,长条形状像黄鱼,十两黄金就是一根,十根“小黄鱼”才能换来一条它。这是当年商人压箱底的压舱石,是动荡年代的“命保金”。

拿今天的金价测算,每克黄金按500元计,一根大黄鱼等于15.6万元人民币。听起来是个数字,但得看它当年的用法。

一根大黄鱼,在北平能换一套小四合院,在江南能买二三十亩水田。鲁迅先生在1923年买下北京砖塔胡同一座400平方米的四合院,总价800块大洋,折合不过五根“小黄鱼”。

买房之外,它还能买什么?资料没说,但看当时的大米价格,一根大黄鱼换来的粮食,够一家人吃三年。换到今天,这相当于你手里拎着一根鱼,走进一线城市二环边上,开口问:“这房,我全款。”

这条“鱼”值这么多,是因为法币不值钱。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废银改纸,金银退出市场。但民间不认纸,银行后门却照兑黄金,越兑越多,越兑越值。

1937年抗战爆发,黄金成稀物。到1942年,一根大黄鱼能换2万法币,一个月后涨到4万,黑市最高开到5.8万元。同一根金条,几周内翻两番,堪称通胀下的硬通货。

这鱼在乱世不掉价,还自己长膘。它不是理财产品,它就是“财富原型”。

老百姓不识通胀曲线,但知道一件事——衣服可以烂,屋顶可以漏,钱可以贬,金子不能没。

这鱼压箱底,但国家想动的时候,它也游得动。它不是藏品,它是制度中的生还道具。

往后看,它游得更快,甚至直接从上海滩游去了台湾。

蒋公不捞鱼,他捞走的是金库

1948年8月,国民政府在南京启动“币制改革”。新币叫金圆券,标价10元等于旧法币300万元,看着威风,核心是黄金兑换。

政府规定:1金圆券=0.22217克黄金,黄金1两=200金圆券。这套算法设定得精致,目的是把民间黄金“榨干”。

9月6日,上海、重庆、南京、北平四地同步收兑。两个月时间,从百姓手里回收黄金、外汇、银元总值达2亿美元。兑完即封,黄金入库。百姓手中只剩纸票。

兑完之后,金圆券一天贬一天。发行首日,1元还能买两个馒头,到1949年初,一车纸币也买不了一只鸡蛋。不到半年,金圆券贬值超2万倍,蒋家发的票,一张张变废纸。

老百姓还没反应过来,南京的金库已清空。1949年初,蒋经国押送全部黄金储备、白银储备、中央银行资产,从上海起运,分批送往台湾。据统计,当时运走的黄金达436万两,银元1060万元外汇储备数亿美元。

这一趟押送,国库空了,百姓空了,连城市的信任也被搬空了。

而那些在兑换窗口前排过队的百姓,交出家中唯一的“大黄鱼”,换了一摞金圆券,堆得高,却盖不住米缸的底。

这是民国金融的终章。不是崩盘,是“主动消磁”。制度自己拔掉了信用的插头。

一根大黄鱼换几张纸票;一整个家底,变几张车票;一纸命令,把市井黄金清成了空账。

鱼没跳进水塘,是跳进了密封的保险库里。

但鱼没死,它只是在等一个重新开箱的时代。

今天的大黄鱼,还能游回来吗?

1949年建国时,大陆黄金几近为零。三年内战,大洋灰飞烟灭,法币金圆券一文不值,金银已不在人间,只剩人民。

国家接过烂摊子,金库空,币制乱,社会对黄金敏感到了神经末梢。1950年起,政府全面管控黄金交易,普通居民禁止持有、买卖黄金。

1982年以前,全国黄金处于“冻结期”。那三十多年,连一枚金戒指都需要特别审批。婚礼现场,少有人说“黄金首饰”,而是说“金属制品”。

到了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批准黄金饰品生产。到1990年代中期,黄金商场回归都市中心。2002年,上海黄金交易所成立,黄金市场全面放开。

从此,黄金重新进了百姓手里。但那已不是“大黄鱼”的时代。它改名了,变成了“千足金”、“投资金条”、“熊猫金币”。

但黄金依然保值。你今天买根金条放抽屉,十年后未必增值,但肯定没废值。它不生利息,却不怕通胀。它不发通知,却懂危机逻辑。

今天你拿一根312.5克的金条去典当,15万上下。买不来北京四合院,能换一辆代步车。时代变了,金还在,只是它和民生的距离远了。

当年一根大黄鱼,是上海青帮大佬的底线,是浙江商人的流动资金,是天津家庭的传家宝。今天它是贵金属,是投资品,是商品。

它脱离了“货币”,成为“物”。从流通到收藏,从法定到民用,从金融主角变成饰品配角。

那条曾撑起民国金融最后尊严的“大黄鱼”,早已游离于市场之外,但它的故事,还在流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大... 夏朝的开国君主大禹,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同时也留下了诸多未解之谜,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他的身世之谜。 ...
一个游子的故乡回望:杨斌《江南...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宋浩 郭楠 今年,建德刚好迎来1800周岁生日——225年,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封扬...
汉代皇帝为什么都带“孝”?秦亡...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名号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和时代特征。以汉代为例,每位皇帝的尊号前都会冠以孝字,...
原创 1... 1949年,国民党军队的统治已岌岌可危。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相继解放了北平、天津等北方重镇,随后百万...
原创 大... 《大唐新语》中记载了一段有趣的对话:宰相源乾曜曾问同僚张说:学士和侍郎这两个官职,哪个更好?这个问题...
“近代旅俄华侨图片展”在武汉开... 中新网武汉9月17日电 (武一力 肖璐 卢奕)“追梦中华·侨光物证——近代旅俄华侨图片展”17日在武...
安禄山拿下长安后,为何不斩草除... 说到唐玄宗李隆基,不同人对他有着截然不同的印象。有人会提起他开创的开元盛世,那时的大唐国力强盛,四方...
原创 日... 严肃的命题应该予以理性驾驭——题记 一、引言 知乎上有这么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统治台湾50年,日本人...
原创 亦... 爱新觉罗·奕譞(1840年—1891年),字朴庵,号九思堂主人,又号退潜主人,是清朝历史上极为特殊的...
成吉思汗到底是蒙古国的,还是中... 成吉思汗:跨越国界的传奇征服者 作为13世纪蒙古帝国的缔造者,成吉思汗以其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原创 东... 让我为您逐段改写这篇文章,使其更加生动易读: 【开篇背景】 公元前770年,周王室被迫将都城从镐京东...
千年宋陵唱大戏 巩义永熙陵上演... 9月15日—16日,巩义市西村镇滹沱村永熙陵热闹非凡,一场大戏在此精彩开唱,演出的经典剧目《包青天》...
王镜海先生:探寻诸葛亮观人“七...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代谋圣诸葛亮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堪称神话般的存在。无论...
凌珊:走出非洲,走进永恒 《走出非洲》剧照 想到他们共同演出的电影《走出非洲》。 梅丽尔·斯特里普年轻时真好看,罗伯特·莱福德...
原创 7... 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 从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开始,直到1945年日本正式投降,中国人...
朱元璋出上联:老子天下第一,大... 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无疑是最具传奇色彩的草根皇帝之一。他出身贫寒,童年时期家境困顿,连最基本的温饱都...
原创 “... 1937年7月7日深夜,北平西南的卢沟桥突然响起密集枪声。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悍然向中国守军发起进...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惨重,为何三十... 《——·历史转折点: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存续之路·——》 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赵国遭遇了建国以来...
元青花釉里红海浪纹捏花带盖梅瓶 该器物是元代青花与釉里红工艺融合的代表性瓷器,集中体现了元代制瓷技术的巅峰水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
曹操杀了杨修后,问其父杨彪为什... 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曹操,历来都是个充满争议的角色。有人称赞他是治世能臣,也有人指责他是乱世奸雄。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