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一生都没称帝?
很多人不理解,曹操明明掌控了整个北方,天下实际已归曹家,为什么到死都没废掉汉献帝自己当皇帝?他可不是什么汉室忠臣——他曾公然杀害皇后和皇子,出行用天子仪仗,早就是无冕之皇。但最终,他仍以“魏王”身份离世,把称帝的机会留给了儿子曹丕。
赤壁后的布局:优势在握
赤壁战败后,曹操调整策略,稳扎稳打:先平定马超、韩遂等关中势力,又拿下汉中张鲁,两次南征孙权,彻底稳固北方。孙权被逼得主动示好,而更让他担忧的是刘备——后者几乎控制了长江上游,对东吴形成压制。此时天下格局已变,从“孙刘抗曹”转向“孙曹制刘”,曹操的优势仍在扩大。
称帝前的铺垫:只差一步
曹操一边扩张,一边为称帝铺路。他先获“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特权,表面效仿萧何,实则是董卓般的僭越。接着封魏公、建魏国,地位超越诸侯王,再晋魏王,用天子规格的十二旒冕、金根车和六马仪仗。眼看只差最后一步,汉中却突发变故。
汉中之失:鸡肋变恶龙
曹操留夏侯渊镇守汉中,结果他被刘备麾下黄忠斩杀。曹操亲征刘备,却因早年轻视此地为“鸡肋”,未能全力经营。刘备夺下汉中后,不仅打通西川门户,更联合马超和羌人,势力骤增。汉水流域——汉朝龙兴之象征——被刘备掌控:西有汉中,东有关羽“威震华夏”。
这一局面让曹操陷入被动。刘备效仿刘邦“汉中起家”的路线,在政治和军事上双重施压。曹魏内部汉室旧臣趁机响应,许都、邺城接连爆发叛乱。曹操疲于应对,称帝计划彻底搁浅。
终局:自嘲“周文王”
昔日轻视的“鸡肋”,最终成了勒住曹操咽喉的恶龙。他晚年自比周文王,将称帝之事留给曹丕,或许也暗含无奈——若早知汉中会引发连锁反应,或许历史会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