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以前农村烧锅用的风箱,当时没电、没鼓风机,‘煽风点火’全靠它。”
“这是1982年的电视机,那时候特别金贵,谁家买一台,全村人都要过来看稀罕。”
“这是老式织布机,还有织布用的梭子,现在的小孩儿别说见,连听都没听说过!”
1月15日,在鄢陵县马坊镇民俗文化展览馆,该镇马坊集村村民蒋群停指着一件件整齐陈列的农村生活用具,向参观者讲述这些“老物件”的来历和用途。
“这些都是过去农村生活的必需品,小到秤砣、梭子、鞋拔子、针线笸箩、坛坛罐罐,大到织布机、缝纫机、风箱等,别看它们‘土里土气’,但代表着过去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蒋群停说。
随着蒋群停打开一间又一间收藏室的门,参观者震撼不已:这些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老物件”,仿佛将人们带回到那段勤劳耕耘、质朴生活的岁月。它们不仅是农业生产工具,还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发展历程的实物“见证”,为传承保护农耕文化留下了珍贵的农具宝库。
15万余件传统农具可供参观
走进马坊镇民俗文化展览馆简陋的展厅,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农村生活用具:老式枕巾、背包,木质的月饼模具,卖冰糕的自行车,石磨、犁、耧、织布机等。很多农具的木柄和铁器还保留着使用痕迹,让人不禁想起以前农民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场景。
另一处展室内,一排风箱排列整齐,充满旧时光的气息;几十台老缝纫机,保存完好、功能齐全,更是让人惊叹。旁边的镰刀、锄头、耙子等小型农具,多数是木头与铁器结合,每一件都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对农业生产的深刻理解。
“我们收藏的‘老物件’共有15万余件,是当时农民生产生活的时代印记,不仅展示了农业技术的演进,也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变革。”蒋群停一边向参观者介绍一边说,“从各种各样的旧器具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咱们中国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宝贵精神。”
因为丰富的收藏、沉淀的历史,这里更是成了鄢陵县中小学生的学习实践教育基地。
2024年10月12日,鄢陵县马坊一中八年级学生专程到这里参观体验,参观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农民生活用品、民俗文化物品等。在蒋群停热情地讲解中,学生们大开眼界,认识了老式煤油灯、制砖模具、草鞋、缝纫机、太平车等一系列老物品。好多同学忍不住上前摸一摸,对不明白用途的“老物件”,还争相猜测,纷纷沟通交流。
据了解,截至目前,鄢陵县先后有2万多名学生前来参观学习,寻访乡村记忆,了解农耕文化。
收藏源于一份执着的爱好
61岁的蒋群停和59岁的老伴儿唐金英酷爱收藏民俗“老物件”远近闻名。因为收藏太多,他们甚至把家里新建的卧室都改成了陈列室。
“从1990年4月开始,我们夫妻俩决心收购、收藏各种文物、文化遗产,到处搜集‘老物件’。”蒋群停说,35年来,他们走遍大江南北,一开始是鄢陵县周边,后来东去商丘、西到洛阳、南奔信阳、北赴郑州,不顾严寒酷暑,开三轮、驾农车,省吃俭用,跑遍河南的山沟、农村。再后来,他们甚至跑到甘肃、宁夏、山西、内蒙古、安徽、河北、湖南、湖北等地,只要听说线索,就一路找过去,先后花费300多万元,只为自己心心念念的“老物件”。
“这些藏品都是我们俩四处收集来的。现在科技发达,农具早已更新换代,之前生产生活中离不开的工具,现在很少有人见过,更不用说知道是啥用途了。”蒋群停说。
如今,这些“老物件”是马坊集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很多村民提起来也都感到非常佩服和自豪。他们说,这些老一辈传下来的生产生活用品,虽然现在淘汰不用了,但还有保存价值,“特别是过去常用的东西,现在很难找了,如果扔完了,下辈人就更无从了解它们了。”而这也正是蒋群停下决心收藏这些“老物件”的初衷。
“老物件”里的乡村记忆
如今,我国农业早已实现机械化、智能化,传统的农耕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正逐渐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些原本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必不可少的“老物件”,也随着工业文明发展淡出人们的视野,年青一代已很难认知过去人的生活状态。
可以说,这些“老物件”不仅是一种民俗风情,也是一段渐渐远去的历史。与它们近距离接触,可以激发大家对传统农业文化的兴趣,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文化的传承。
在蒋群停看来,见证历史大致有四个方面:文字、文物、记忆、口授。但最能佐证历史是实物和文字,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些“老物件”是农耕文明的实物“见证者”。通过它们,年青一代了解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而且在今昔对比中见证国家近年来伟大的发展成就。
蒋群停说,他的藏品具有系列性、故事性等特点,前来参观的人很容易从中看出农具的进化史。“我们收藏的每一件实物,都带着浓浓的时代气息,像是一本生动的历史教材,展现了中原悠久的农耕历史和灿烂深厚的民俗文化。下一步,我们准备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建设‘花都民间文化展览馆’,也欢迎更多的人前来参观、学习、交流。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传承农耕文化,弘扬劳动精神,赓续历史血脉,谱写当代华章。”蒋群停说。
来源:许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