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叫柜员,现在改叫客服经理,听着体面了,实际上就是换了个马甲干苦力 —— 存款、贷款、保险、信用卡,连灵活就业人员社保都得我拉,完不成任务就扣绩效,一个月到手工资还没奶茶店店员多!” 某国有大行基层员工的吐槽,戳破了当下银行业的荒唐事。这些年,不管是工行、建行、农行还是中行,哪一家没搞过 “全员营销”?为了规避监管,把 “柜员” 改成 “客服经理”,逼着非营销岗的人卖产品,就像让企业的会计出纳放下账本去跑业务,岗位职责乱成一锅粥,术业根本没有专攻。更离谱的是,银行还总爱频繁调动员工,美其名曰 “防内部作案”,结果把员工折腾得啥业务都不精,客户办事找不到靠谱人,这样的乱象,早该收场了!
现在去银行办事,你听到的 “客服经理”,十有八九就是以前的柜员。名字改了,活儿却从 “办业务” 变成了 “卖货 办业务” 双重压力。就拿四大行来说,不管是一线城市的网点,还是小县城的支行,基层员工都逃不开营销任务:每个月得拉多少存款、开多少张信用卡、卖多少份保险,甚至连推广电子银行、帮灵活就业人员代缴社保,都成了硬性指标。
某工行网点的员工小王说:“我刚入职时以为就是办办存取款,结果第一天领导就给我派了 50 万存款任务,3 张信用卡指标。为了完成任务,我只能找亲戚朋友帮忙,有的亲戚被我问得都躲着我走。上个月没完成保险销售任务,绩效直接扣了 1500,到手工资才 2800,连房租都不够交。”
这事儿想想就荒唐:企业里的会计、出纳,各司其职,没人会让他们放下账本去跑销售;连街边的小餐馆、小超市,都知道厨师专心做菜、收银员专心收钱,不会让厨师去门口揽客。可市值动辄几千亿、上万亿的四大行,却偏偏要搞 “全员营销”,逼着柜员、后勤甚至安保人员去拉业务。有位银行安保师傅无奈地说:“领导说每个人都有 20 万存款任务,我一个看大门的,哪来的资源?最后只能让老家的父母把养老钱取出来存进来,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这种 “一刀切” 的营销摊派,不仅让基层员工尊严扫地,还把银行的服务本质抛到了脑后。以前柜员专注办业务,几分钟就能搞定一笔存取款;现在柜员一边要办业务,一边要跟客户推销产品,客户不耐烦,柜员也手忙脚乱,办业务效率低了不少,投诉率反而高了。
除了全员营销,银行还有个让人头疼的操作 —— 频繁人事调动。美其名曰 “轮岗防内部作案”,实际上一年半载就换一次岗位,把员工折腾得晕头转向,也把客户搞得一头雾水。
某建行的老客户张阿姨说:“我在一个网点办了十年业务,以前固定找一个柜员,她知道我的需求,办业务又快又好。可这两年,柜员换了三四个,新来的柜员啥都不懂,我问个理财产品细节,他得当场打电话问同事;我想查以前的转账记录,他翻了半天系统都没找到,最后还是找了网点主任才解决。现在我都不想去银行了,太折腾!”
员工更是苦不堪言。有位银行员工分享自己的经历:“我第一年做会计,刚摸熟做账流程,就被调到储蓄岗当柜员;柜员做了一年,又被派去做大堂经理,天天站着引导客户,腿都肿了;大堂经理没做满一年,又让我转做客户经理,天天跑出去拉贷款;我实在不适合跑业务,申请调回柜员岗,结果回来发现新系统又更新了,好多业务都不会办,只能边学边干。”
这样的调动,看似 “全面培养”,实则 “全面不精”。会计岗需要细心和经验,储蓄岗需要熟练操作,大堂经理需要沟通能力,客户经理需要资源和谈判技巧 —— 每一个岗位都需要专业积累,可频繁调动让员工根本没时间深耕,到头来哪项业务都不精通。客户问个专业问题,员工要么支支吾吾,要么当场打电话咨询,业务出现断层是常有的事,不仅影响客户体验,还可能因为专业能力不足引发操作风险。
其实,“全员营销” 早就被监管部门明令禁止,不是什么 “行业潜规则”,而是实打实的违规行为。
早在 2010 年,原银监会就发布通知,划定了 “四条红线”:禁止对非营销部门下达指标、禁止将指标分解至个人、禁止与薪酬挂钩、禁止设立存款单项考核。后来的《中国银行业存款业务自律公约》更是明确规定,不能给非营销岗派存款任务,不能把存款指标和员工工资、晋升绑在一起。2024 年发布的《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再次强调 “严禁将存款业务指标与员工个人福利简单挂钩”。
可这些规定,在不少银行眼里成了 “耳旁风”。2024 年下半年,邮储银行温州市分行因为给非营销人员派任务,被罚了 35 万;浙江常山农商行更离谱,直接把指标下到个人,被罚了 290 万,副行长还被警告;浙江嘉善联合村镇银行也因为同样的问题,被罚 140 万,行长受了处分。
明明监管红线划得清清楚楚,为什么还有银行顶风作案?说到底,还是 “重业绩、轻合规” 的老思想在作祟。为了短期的存款、业绩增长,不管员工权益,不顾客户体验,甚至不惜违规操作。可这样的做法根本不可持续:员工流失率越来越高,不少年轻人干一两年就辞职;客户信任度越来越低,更多人选择用手机银行办事,不愿意去网点;长期下来,银行的口碑和竞争力只会越来越差。
要解决这些乱象,其实并不难,核心就是 “归位”—— 让岗位职责回归本质,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首先,银行得放弃 “全员营销” 的错误思路。营销任务就该交给专业的客户经理、产品经理,让他们去研究客户需求、推广产品;柜员就专注办业务,提升办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后勤、安保人员就做好保障工作,各司其职才能提高整体效率。就像某股份制银行那样,把营销岗和非营销岗严格分开,对柜员的考核重点放在 “业务准确率”“客户满意度” 上,反而让客户体验好了,回头客多了,业绩也稳步增长。
其次,人事调动得 “理性”,不能为了轮岗而轮岗。如果真要轮岗,也得考虑员工的专业方向和岗位需求,比如会计岗可以轮岗到财务相关岗位,柜员可以轮岗到储蓄管理岗,让员工在相关领域深耕,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同时,轮岗周期要合理,至少让员工在一个岗位上做满 2-3 年,积累足够的经验,这样才能做到 “术业有专攻”。
最后,监管部门得继续 “严监管”。对于那些顶风作案、继续搞全员营销、频繁乱调动的银行,要加大处罚力度,不仅要罚款,还要追究负责人的责任,让银行不敢再 “装糊涂”。只有监管硬起来,银行才会真正重视合规,重视员工和客户的权益。
从 “柜员” 到 “客服经理” 的名号之变,从 “全员营销” 的硬性摊派,到 “频繁调动” 的业务断层,这些乱象不仅坑了基层员工,伤了客户的心,还动摇了银行的根基。要知道,客户选择银行,看的是专业的服务和靠谱的保障,不是员工被迫推销的产品;银行要想长远发展,靠的是合规经营和专业能力,不是靠消耗员工、折腾客户换来的短期业绩。
现在,监管的红线已经划得很清,市场的需求也越来越明确。希望银行能早点醒悟,停下那些荒唐的操作,让柜员回归柜员的本职,让员工能深耕专业,让客户能安心办事。只有这样,银行业才能摆脱乱象,走上真正高质量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