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史记》,总为项羽乌江边那句 “无颜见江东父老” 扼腕。觉得这英雄真是死要面子,明明乌江亭长都备好了船,过了江又是一条好汉啊!直到后来翻了些杂史才发现,哪儿是什么脸皮薄,根本是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 江东那地方,早榨不出一兵一卒了。
你想想,项羽起家靠的是什么?不就是吴中那八千子弟兵嘛。这拨人跟着他从江东打出来,攻咸阳、战彭城,几乎是楚军的脊梁骨。可五年仗打下来,垓下一战,这八千儿郎死的死、散的散,最后跟着他突围的就剩八百来人。跑到乌江边时,身边更是没剩几个能打的。
乌江亭长还劝他 “江东千里沃土,子民百万”,这话听着热闹,其实水分大了去了。那时候的江东哪像现在这么富庶?司马迁早写了,楚越之地都是地广人稀,种地还靠刀耕火种,粮食都不够吃,哪有余力养兵。说白了,江东那点人口,撑死了就几十万,之前能凑出八千子弟已经是极限了。
我记得有次看楚汉兵力对比的文章,里面算过一笔账,刘邦占据的中原地区,就算打了八年仗,人口也比江东多十倍不止。项羽要是真过了江,就算把江东的年轻人全拉上战场,撑死也就几万人马。可刘邦那边随便动员一下,就是几十万大军压境。这根本不是打仗,是送人头啊!
再说民心这事儿。当初子弟兵跟着项羽,是盼着 “苟富贵勿相忘”。结果呢?八千个家庭的顶梁柱全没了,家里的老人孩子谁来养?江东父老就算不说恨他,心里也早凉透了。真当人家会像亭长说的那样 “重振旗鼓”?估计他一上岸,就得被那些丧子的乡亲围着要说法。
有人说项羽刚愎自用,到死都觉得 “天之亡我”。其实他在乌江边笑的时候,说不定早就想明白了。你看他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却没说一句要回来的话,这哪是准备东山再起的样子?分明是知道自己没退路了。虞姬死了,子弟散了,连最后的根据地都拿不出援军,除了战死还能干嘛?
以前总觉得 “无颜见江东父老” 是项羽的自尊心在作祟,现在才懂,那更像是给自个儿找的台阶。总不能对着亭长说 “江东没人没粮,我回去也没用” 吧?多掉价。倒不如说句顾脸面的话,还能落个英雄名声。
想想也挺唏嘘的,项羽这辈子风光过,破釜沉舟的时候多霸气啊!可到最后,连退守的本钱都没了。乌江的水滔滔流了两千年,后人光记得他的面子,却没人琢磨琢磨,他背后那点实实在在的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