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人才凋零:内斗究竟害死了多少栋梁之才?
在三国鼎立的时代,蜀汉虽然整体实力不及曹魏和东吴,但早期也曾人才济济,甚至一度具备争夺天下的潜力。然而到了后期,尤其是诸葛亮北伐时期,蜀汉却陷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这一切的根源在于蜀汉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导致大量人才流失或陨落。那么,蜀汉究竟因内斗损失了多少栋梁之才?答案令人痛心。
1. 刘封:被猜忌的养子
刘封是刘备的养子,曾随诸葛亮等人入蜀,立下战功,被任命为副军中郎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他与孟达联手攻占上庸,升任副军将军。然而,在关羽北伐樊城时,刘封拒绝出兵,导致关羽兵败身亡。此后,他又因欺凌孟达,逼得孟达投降曹魏。
刘备因此对刘封心生怨恨,而诸葛亮也认为他性格刚烈,难以驾驭,更担心他会威胁到太子刘禅的地位。最终,刘封被逼自尽。这位本可成为蜀汉支柱的猛将,就这样死于内部猜忌。
2. 孟达:反复无常的智将
孟达文武双全,早年投靠刘备,担任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他奉命攻占房陵,但因未救援关羽,又遭刘封欺凌,最终率部投降曹魏。
孟达的叛逃对蜀汉是一大损失。后来,他虽有意回归蜀汉,但因计划泄露,被司马懿迅速斩杀。他的悲剧,既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也是蜀汉内部矛盾的牺牲品。
3. 魏延:被误解的悍将
魏延是蜀汉后期最杰出的将领之一,曾随刘备入蜀,屡立战功,镇守汉中时表现出色。诸葛亮北伐期间,他更是多次大破魏军,成为蜀军的中流砥柱。
然而,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与长史杨仪爆发激烈冲突。他拒绝服从杨仪指挥,甚至烧毁栈道,试图夺权。最终,他被部下抛弃,兵败被杀,全家遭灭门。魏延性格虽刚烈,但对蜀汉忠心耿耿,他的死无疑是蜀汉自断臂膀。
4. 杨仪:权斗的失败者
杨仪曾是诸葛亮的心腹,担任丞相长史,协助处理军政大事。诸葛亮死后,他率军回师,并借机诛杀魏延三族。然而,他因不满朝廷封赏,屡发怨言,最终被费祎告发,废为庶民,流放汉嘉郡。
流放后,杨仪仍不甘心,上书诽谤朝廷,结果被捕入狱,最终自尽。他与魏延的争斗,没有赢家,只有两败俱伤。
5. 李严:托孤重臣的陨落
李严是刘备临终托孤的重臣之一,地位仅次于诸葛亮。然而,公元231年北伐时,他因粮草运输延误,为推卸责任,竟诬陷诸葛亮撤军不当,导致北伐失败。诸葛亮无奈退兵,李严因此被废为平民,流放梓潼。
诸葛亮去世后,李严彻底绝望,认为再无人会启用他,最终愤懑而亡。这位曾经的国之栋梁,因私心作祟,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6. 杨戏:酒后失言的才子
杨戏才华横溢,深受蒋琬器重,历任要职。但他性格直率,曾在酒后对姜维出言不逊,结果被罢官免职。这位本可为蜀汉继续效力的能臣,因一时失言,再无翻身机会,最终郁郁而终。
结语
蜀汉的衰落,固然有外部压力,但内部倾轧才是致命伤。刘封、孟达、魏延、杨仪、李严、杨戏……这些本可支撑蜀汉的人才,或因猜忌、或因私怨、或因权力斗争,纷纷陨落。倘若蜀汉能善用这些人才,或许历史会改写。可惜,内斗的代价,终究太过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