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与曹操相比,最突出的优势在于他作为中山靖王后裔的皇室身份,以及匡扶汉室这面正义大旗。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直言不讳地指出蜀汉面临的困境: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弱不堪;唯有复兴汉室,还都洛阳才是出路。这番肺腑之言,道出了蜀汉集团的核心使命。
从刘备到诸葛亮,整个蜀汉政权都是被复兴汉室这一崇高理想凝聚起来的。他们就像四百余年大汉王朝最后的守夜人,执着地守护着这个即将倾覆的王朝。但问题在于:当时汉朝明明还有一位在位的皇帝——汉献帝。如果刘备真能一统天下,这位名义上的天子将面临怎样的命运?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诸葛亮的态度。作为蜀汉的智囊核心,这位丞相的立场最能代表整个文官集团的政治倾向。回顾刘备的征战生涯,最惨痛的失败莫过于长坂坡之战。当时刘备几乎全军覆没,仅带着张飞、诸葛亮、徐庶等数十人突围。徐庶因母亲被俘而转投曹操,糜夫人不幸身亡,连幼子刘禅都是赵云拼死救回的。
此时刘备手中仅剩关羽从江夏带回的数千残兵,加上刘琦的一万援军。面对曹操大军压境,走投无路的刘备只能向孙权求援。当时东吴朝堂分为两派: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和以周瑜、鲁肃为主的主战派。主战派希望诸葛亮能弱化曹操的实力,以增强孙权的抗曹信心。
然而诸葛亮却直言不讳曹操势大,甚至建议孙权:如今荆州已失,刘备惨败,即便江东出兵也难以取胜,不如早降。这番言论激怒了孙权,他反唇相讥:那为何你家主公不投降?
诸葛亮正色答道:刘豫州乃皇室贵胄,英才盖世,天下志士如百川归海般投效。若连他都无法战胜曹操,那只能说是天意如此,又岂能屈居人下?(《三国志》记载)这番话清楚地表明,在诸葛亮心中,刘备才是大汉天命的真正代表,而非汉献帝。也就是说,这些忠于汉室的臣子们要复兴的是刘氏宗庙,而非效忠于某个特定的皇帝。在宗法制度下,家族传承高于个人,必要时甚至可以牺牲个体。
这种观念在当时并不鲜见。比如刘备曾救援的孔融,作为孔子后裔,其家族就曾因私藏朝廷要犯而面临灭顶之灾。最终是孔融的兄长主动顶罪赴死,才保全了家族。
再看诸葛亮劝进刘备称帝时的说辞。建安二十六年,群臣屡次劝进,刘备始终推辞。诸葛亮便以史为鉴:昔日吴汉、耿弇等人多次请光武帝即位,光武亦再三推让。如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身为刘氏后裔,正该继承大统。更何况追随大王的士人们,谁不盼望建功立业、封妻荫子?(《三国志》记载)
这番话可谓一针见血。群臣追随刘备出生入死,图的就是功成名就。若刘备不称帝,这些功臣的功业由谁来封赏?长此以往,人心必然涣散。正因如此,刘备才在称帝后立即东征为关羽报仇。可见帝王之位,有时并非个人意愿所能决定。
这个道理连一统天下的汉高祖刘邦都深有体会。据《史记》记载,刘邦定鼎之初迟迟未行封赏,结果发现将领们常在沙地上密谋。张良直言:他们是在商议谋反。刘邦大惊:天下初定,为何谋反?张良解释:陛下只封亲近之人,其他人担心得不到封赏,故而谋反。刘邦立即封赏曾背叛过他的雍齿,这才稳定了军心。
这个典故生动说明:一个领袖的地位,取决于追随者的认可。即便刘备愿意让位,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心腹也绝不会同意——因为他们效忠过汉献帝,若刘备退位,他们必然被边缘化。
从刘备个人来看,当时诸多智者都看出了他的帝王之相:贾诩称其为雄主,陈登赞其有王霸之略,程昱直言其不甘人下,刘晔誉之为人杰,郭嘉更是警告曹操不杀刘备,必成后患。更耐人寻味的是,刘备四个儿子的名字连起来正是封禅永理——这分明就是帝王之志的隐晦表达。
由此可见,以刘备不甘人下的性格,加上群臣的鼎力支持,若真能一统天下,汉献帝的命运恐怕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