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之前,欢迎点击“关注”——这样你可以方便地参与讨论、分享文章,下一次也能继续看到我们的内容。感谢支持!
电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普通的东西,但在19世纪,它却是稀罕罕见的“洋玩意儿”,许多人甚至从未亲眼见过一盏电灯。连当时势力庞大的慈禧太后,第一次见到电灯时也大感新奇,并说出一句让人忍俊不禁的话——这件小插曲后来成了宫里的一段趣谈。下面把这段故事讲给你听。
19世纪的清朝因闭关自守,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国家在工业和科技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当外国城市已广泛使用电灯照明时,清朝许多地方仍在点油灯、蜡烛。随着列强用武力打开国门,更多洋务派官员开始接触并引进西方新技术,电灯也被一些人看成是“救急”的现代化象征。李鸿章等人为推动洋务、增强国力,便率先尝试引进电力设备。
1888年,李鸿章从一名外国商人那里以6000两白银买来一整套电灯和发电设备,打算敬献给慈禧,期望她支持洋务改革。李鸿章以为慈禧喜欢新奇事物,像相机、火车那样的“洋玩意儿”她总会欣然接受。但当他提出在宫里安装电灯时,慈禧听说要拆改宫内建筑、安装线路,顿时生气,认为拆动祖宗遗留的东西不妥,直接拒绝了这项提议。无奈之下,李鸿章只好把设备退还给商人。
卖电灯的外国商人自然不甘心吃这一亏。他通过打听得知太监李莲英在宫中颇受宠信,便用厚礼拉拢李莲英。李莲英心思灵活,知道直接请示慈禧成功率低,于是采取“先做后说”的办法:他悄悄把电灯和设备搬进宫里,在慈禧常住的仪鸾殿内装了好几盏电灯,布置得灯火通明——目的就是用眼见的效果打动太后。
果然,慈禧来到仪鸾殿时,见到满屋子“亮堂堂”的景象,起初又惊又怒,她气呼呼地对李莲英说:“你在殿里挂了这么多各色的茄子做什么?”(当时她把灯泡误看作奇怪的器物。)李莲英连忙跪下认错,并如实说明了这些“茄子”其实是外国来的电灯。慈禧好奇之下命人接通电路,灯一亮,殿内顿时光彩夺目,各种灯光把殿堂映得绚丽异常。慈禧看见这奇观,气消了许多,随后不但重赏了李莲英,还命人妥善保养这些电器。自此,慈禧成为故宫内首批使用电灯的人之一,电灯在紫禁城第一次“发光”。
慈禧很快喜欢上了电灯,常夜宿仪鸾殿。她甚至想把整个皇宫都装上电灯。但那时朝政腐败、国库吃紧,铺垫全国性、宫内全面电气化的花费不小。于是朝廷先把电灯引进颐和园并逐步扩展。1889年,在慈禧的推动下,海军衙门出资一万二千两白银,从外国购买更大功率的发电机和更多灯具,安装在颐和园附近,能够为园中较大范围供电。朝廷还专门设立了管理电灯的机构来维护这些设备。
随后几年,随着设备增多,故宫内主要宫殿陆续装上了电灯。夜晚的紫禁城因此变得灯火辉煌,几乎如白昼一般。不过好景不长,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与光绪仓皇出逃,电灯一时无从谈起,宫中一度物资匮乏。慈禧回宫后不久也离世,但电灯在宫中的使用并未止步,隆裕太后时期继续推广维护。那时,为了维持电灯和灯具的运营,宫中每年要拨出相当可观的银两,用于购买和维护,部分花钱买来的水晶吊灯至今依然显得富丽。
从慈禧被动接受电灯到后来宫内逐步普及,再到电灯进入富户人家,经历了一个从少数人专享到逐渐大众化的过程。放到今天来看,当年令慈禧惊讶的一幕已成历史趣闻:曾经稀罕的电灯,如今已普及到千家万户,成为再普通不过的日用品。时代发展之快,让那些古老的误会和笑谈都显得温和而可爱。